荆州日报
2024年02月08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团年宴上的鱼与“看鱼”

  □ 张卫平

  一盘、两盘、三盘……当我将团年饭的最后一道菜——四条鲫鱼端上桌时,刚刚才上小学的小孙女突然欢快地叫了起来:“年年有余!”

  对! 年年有余。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连小学生也知道大年三十的团年饭要上鱼。其实,这种遍及全国的春节习俗,源于远古时代。只不过,在荆楚大地显得更有特色而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浩瀚的长江穿越全境,河网纵横,湖泊星罗,其淡水鱼鲜,品种多、产量大,使之成为“中国淡水鱼业第一市”。在饮食上,形成了楚菜系列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习俗。据《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在清光绪《荆州府志》的“物产”条目里,载有特指鱼类的“鳞之属”。“荆郡多鱼利,而鲫鱼更多,产湖泽中”。《宋卫策》里更是说,江汉地区所产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的。鱼鲜,是古今荆州人民的重要食材,其鱼类菜肴的品种更是多达上千种。千百年来,荆楚鱼馔独树一帜,有着“逢宴必有鱼,无鱼不成席”之俗,如今荆州人请客摆筵席,一条全鱼必不可少,更不用说团年饭的餐桌上了。

  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有次随父亲回乡下老家过年时的往事。当时,自己与小孙女的年纪差不多,虽然家境还不错,但在困难时期也很难沾到一点荤,当然盼望着过年时能好好地解解馋。于是,当一条尺把长的大鲤鱼端上饭桌时,还没有等到主人招呼,我就飞快地将筷子伸了过去,一下、二下、三下,一连好几下,居然都没能戳破那条鱼的肚皮。这时,我见全桌子人都瞪着眼睛盯着我,便急了,嚯地站起来,又使劲的一连戳了好几下,可那鱼仍然是岿然不动。我这才定眼看去,才发现盘子中的鱼,居然是生的,是一条“化了妆”的鱼。后来,父亲告诉我,这是一盘“看鱼”。

  原来,那时农村的生活比较清苦,很多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哪能保证团年饭时能吃上鱼! 于是,“看鱼”便应运而生,其表现形式也根据家境不同而不尽相同。那时,只有极少数富裕的家庭,才能够在三十晚上有“余”之后,春节期间天天有鱼;家庭条件一般的,会将煎好的鱼在团年时端上桌,图个“年年有余”;条件差一点的,则在三十晚上团年时摆上一盘化了妆的生鱼,因没有冰箱,过几天将生鱼煎熟了再“看”几天,直到正月十五才开吃;而比较贫困的家庭,就只能无奈地用一条木头做的鱼去求“年年有余”了。

  总之,按照荆楚年俗,鱼是整个团年饭上的最后一道菜,取年年有余之意。大年三十,“一条鱼”端出来,就是摆摆样子,将本年的“余”留给新的一年。至于那盘鱼什么时候吃,也是颇有讲究的。那就是,当“年”过完后,主人(长者)才会举起筷子,边说“吃鱼、吃鱼”,边用筷子将鱼挟成两个半截时,客人(家人)才能动筷子。否则,只能是看看而已。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看鱼”逐渐成为了历史。不过,我一直没有寻找到荆州人团年用木头鱼的缘由。一个偶然的机会,意外地从荆州博物馆的出土文物资料里,发现了楚人墓葬里居然出土过一条木头做成的鱼。我想,荆州人用木头鱼充当团年饭上的“看鱼”,也许正源于楚人当年的脑洞大开。

  在众多的水产品中,楚人更喜欢吃鱼。西汉史学家刘向《说苑·贵德》里的一个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有次,孔子游学来到楚国,有个楚人要把捕捉来的鱼送给他,孔子执意不要,楚人却说,这鱼卖不出去,丢了又可惜,还不如送给您。可见,鱼在楚国太多,自己吃不完,只好送人。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也曾说过,荆州人孙叔敖在担任楚国“宰相”时,喜好“枯鱼之膳”。以上,都是楚人喜食鱼鲜的真实写照。

  作为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多年来,荆州博物馆考古人员更是从楚墓葬中出土了非常多的“鱼”文物,有鲫鱼、鲤鱼、鳡鱼等十几种,甚至还有用酱腌过的咸鱼、风干的阳干鱼、煎烤的炙鱼、栩栩如生的木头鱼,与出土楚汉竹简中“干煎鱼”记载、屈原所列楚王宴菜谱里的“煎鰿(煎鲫鱼)”一起,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楚地鱼类资源非常丰富,荆州人民食“鱼”习俗与传统非常悠久。

  其实,荆州不仅仅只有“无鱼不成席”之俗,还有与鱼制品有关的“无糕不成席”。传说,楚庄王有一天在纪南城外的一家“百合鲜鱼庄”里吃到了鱼糕,过后念念不忘,便令人将这道菜引入宫中,列为楚国宫廷头道菜。只是,荆州鱼糕的传说,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版本。

  相传,上古时期,舜帝有一次携娥皇、女英二妃南巡,来到公安柳浪湖畔时,娥皇困顿成疾,喉咙肿痛,想吃鱼又怕鱼刺,女英便在当地渔民的指导下,用鱼、肉制成鱼糕。娥皇吃后,身体很快得到康复,受到了舜帝的赞赏。所以,鱼糕又名“湘妃糕”。从此,鱼糕在荆楚大地流传开来。自从楚庄王将鱼糕列入宫廷头道菜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时也被列为“头鱼宴”名菜。北宋权贵宴请宾客时,都会将鱼糕作为宴席的主打菜。直到历史蜿蜒至清朝时,荆州鱼糕仍出现在皇家宫廷菜谱之中。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讲,荆州鱼糕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皆因其谐音为“余高”,有着“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的寓意。

  对于荆州鱼糕,最为直观的感受,如同那条木头鱼一样,也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那年冬天,外婆去沙市参加一个亲戚的婚宴,一回来就把我叫到面前,非常神秘的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慢慢打开来,将一片白如脂玉、清香四溢的东西递到我的手中,慈祥地说:“这是鱼糕,快点,趁热吃!”当时,年仅五六岁的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大人们说过“特别好吃的鱼糕”,但直到那天,才第一次看那并亲口品尝到传说中的荆州鱼糕。

  说实话,当年那块带着外婆体温的鱼糕“长”什么样子,是什么味道,如今早已回忆不起来了,但却留下了“鱼糕是天底下最好吃的”刻骨铭心的记忆。后来才知道,在那天在婚宴上,外婆看到上了鱼糕,舍不得吃自己份额的那“一片”,而用事先带去的油纸细心包好,揣在怀里,带了回来。那次对荆州美食的美好体验,也成为自己儿时对回荆州城过年最具象化的向往。

  所谓风俗,其实就是传统。千百年来,丰富的鱼类资源、高超的烹饪技艺、悠久的饮食文化,让“鱼”成为荆州餐桌上的宠儿,丰富了“年年有余”的中华春节传统习俗——团年饭餐桌上的一道煎或蒸的鲢鱼或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头有尾”;四条“喜头鱼”做的豆瓣鲫鱼,寓意着“四季发财”;一道鱼圆子菜,更是让团年饭上充满了团团圆圆的喜庆色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荆州鱼糕能够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非遗”项目,正是因为其承载的特色文化,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俗。所以,荆州鱼糕才能成为荆州团年饭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头子菜”,更是与“打鱼糕”等民俗活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荆州年俗文化风景。

  “食色,性也。”正如孟子所曰,“鱼我所欲也。”鱼鲜的美味,让楚人欲罢不能,食鱼习俗一代一代在楚地流传了下来,成为荆州人的饮食习俗与中华年节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新亮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