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家祠堂”位于荆州区八岭山镇杨场村3组,朱家台居民点东头。四周皆为农田。北邻龙卵子(一对高大的古冢,疑为魁将军墓),与沪蓉高速铁路相距200米;东、南为联合水库,南临花涧堂农庄,西靠土杨通村公路。1980年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没有登记此地名。2016年5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中,杨场村的普查目录登记为“葵家祠堂”。传为明末清初有成都葵姓人氏在荆州做官,逝后葬于此并建祠堂祭祀。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得知,该祠堂建筑规模较大,民国年间毁于战火。但遗有一高大牌坊和墓碑,1950年后,在土地改革过程中被拆毁,石料被挪作他用。墓碑被钻成几块用作水利建设中的扁硪(夯),残剩的文字部分被用作路桥,后不知去向。虽心存疑惑,但也难理清。
2017年5月2日,笔者在荆州古玩城淘得一书,名《荆州驻防八旗志》,由辽宁民族古籍办审定,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始修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九年编竣。为清代八旗驻防志丛书十辑本之二,之一为《驻粤八旗志》。持此资料后,第一信息是该书总裁五人之一的“前任成都将军魁玉”,可能会将我去年的疑惑解开。详查此资料后,经报区民政局和镇民政室批准,下到杨场村再次走访。5月5日,找到该村副主任朱龙武,50多岁,曾见过此碑,牌坊就在他的屋东头,碑上有“原成都将军魁某”等字样,并说不是葵花的葵,是魁星的魁。我便决定与他一起去寻找此碑。经过一番走访,终于在土杨公路边的U形水渠旁找到。因被有心人用土掩埋,很多人找过此碑没被弄走。朱龙武主任当即找来6名村民及工具,将此碑挖出,翻面(因字面朝下,以防被人盗走)清洗,墓碑的首行字清晰可辨:
御制原任成都将军云骑尉世职巴图隆阿巴图鲁谥果肃魁玉碑文。
据说原碑2米宽,4-5米高,现仅1.6米高,0.4米宽,0.2米厚。残碑存字288字,与光绪三年三月十一日上谕的部分文字相同,确证无疑。据此,将“纪念地、遗址、葵家祠堂”更名为“魁家祠堂”。
魁家祠堂魁玉碑文:
禦制原任成都將軍雲騎尉世職巴圖隆阿巴圖魯諡果肅魁玉碑文:
朕惟國家獎卹臣口哀榮終口斾當口結豆酬庸也爾原任成都將軍魁玉持躬武口秉質口誠由任子以典軍名揚驍騎口惟寅而稱職池之警適當泣漢之交俾分口口鹵涼口留防於南國口朱旂而列隊則萬馬衔枚奉丹江南玉節頻移金創重口雖有時垂翅雷霆口口青频仍而乘势攻心雨露之恩施永沐甲一身是膽衆志成城白下乍合乎長圍丹陽口奏夫新捷口成犄角之势共宣使臂之江郭子儀望洽華夷口司吾河山大定草木知名乃迺口口郡之口疆再命龍驤之上将青之字曩以傲荷在告遂爾優閑何期徂謝忽深子悼惜既殊功之迭建宜卹典之有之口奏青口珉只壮風雲之色口之来禩分替嘉聲
口年四月
(注:口字表示无法认读的字)魁玉简介
魁玉(1797年—1877年),字时若,姓富察氏,湖北满洲镶红旗人,祖辈驻防荆州,生于荆州古城东城,少时习读诗书,操练武功。稍长,以二品荫生入军,后由镶红旗协领历授凉州副都统、荆州右翼副都统、江宁副都统、江宁将军。同治三年四月,赏巴图隆阿巴图鲁(英雄)名号。同治九年署两江总督,兼署通商事务大臣。十年(1871年)调成都将军。光绪三年,旧伤发,乞骸骨归而回荆州。卒年八十,著有《翠筠馆诗》行世。光绪三年四月五日奉旨赐谥果肃。
□李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