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频
《诗经》云:“敝笱在梁,其鱼鲂鱮。”这个“鱮”就是鲢鱼。宋人陆佃认为,鱮鱼喜欢群行。而“与”在古汉语里有跟随、亲附的意思,因此被称之为“鱮”。另外,这种鱼“好群行相与也”,即有“连行”特点,于是又有了一个名字“鲢鱼”。
古人认为它的肉易烂,不能用油煎,只能放蒸笼上蒸,蒸熟后再放调料。《墨子》记载,洞庭湖的一位隐士,不愿出来做官,隐居河边,每日钓鲢鱼为生。他有土灶,自己做饭,最喜欢吃肥大的鲢鱼头。他无忧无虑,活了一百多岁。遁园居士在《鱼品》里记录,江南地区湖泊众多,盛产鱼虾。特别是鲢鱼,“头巨而身微”,细鳞白腹。几乎每家每户池塘里都喂了鲢鱼,“大者头多腴,为上味。”清代考据大师赵翼说过:“鲢鱼之美乃在头,头大于身如兜鍪。”所以,它又被称为“胖头鱼”。至今,还有很多人爱吃鲢鱼头,应该可以说对美味的敏锐察觉,古人与今人是一致的。
《随息居饮食谱》云:“多食热衷、动风、发疥。痘疹、疟、痢、目疾、疮疥皆忌之。”这说明不能多吃鲢鱼,多吃后容易引发身体里潜在的疾病。这或许是危言耸听,普普通通的鱼真会有“毒”吗? 清代咸丰后期,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民大量涌入关外开荒。那里的物价便宜,扎下根来也容易。据一个略有文化的人后来回忆,他曾在棉花街买了一条十斤的鲢鱼,家里七口人吃了两天才吃完。
鲢鱼不是贱鱼,而是有排面的鱼。《台湾杂记》上说,清代台湾结婚仪式有六项,分别是问名、订盟、纳采、纳币、请期、亲迎。在纳币仪式上,男方要给女方送去猪、羊、鲢鱼、海参、面线、冬瓜栳等物品。你看看,鱼的品种那么多,偏偏选择“鲢鱼”,说明其中应该还是包含了古人的智慧。
其实,撒网捕鱼不是渔夫才干的事情。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乘船到了浑河、辽河、太子河三河的交汇处,水流不是很急。他看见水面有很多鱼,立刻叫人拿来渔网,亲自撒网,拉上来后,把鱼全部倒在船上,数了数有五条鲢鱼、六条鲤鱼等等。他想派人带到京城送给孝庄太后,可是担心路上变质,于是安排驿卒快马加鞭将鲢鱼送去。这五条鲢鱼值不了什么钱,但其中他对孝庄太后的深情与敬意,却是无价的。
某年年底,我家门前经过一辆三轮车,车上装了很多鲢鱼。只是门前路坑坑洼洼,三轮车上的一条鲢鱼被颠出来了。那人的三轮车骑得很快,喊他,他也不停。没有办法,我只能把这条鲢鱼捡起来,拿到厨房,去鳞开肚后,做成一碗红烧鲢鱼。那似乎是我吃过的最肥嫩鲢鱼肉,其味丰腴、鲜美,吃完之后,舌尖上还残留有余味。
回想起来,那是我一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鲢鱼。也许是因为那条鲢鱼是乡村的土鱼,自然保留了大自然原生态的味道,不加任何调味料的修饰,依然美味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