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全力以赴 加快重现洪湖碧水蓝天

  □ 本报评论员 曹歌

  洪湖流域沿河沿湖排口整治工作汇报会、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暨“清渠洁岸·共同缔造”动员大会先后召开,是荆州直面挑战、汇聚力量,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宣言和开端。

  污染防治,意义深远,关乎荆州未来、人民福祉,绝不是一场无关痛痒的面子工程,而是千秋大计。作为产粮大市、生态大市,荆州肩负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使命。粗放发展、牺牲环境的老路早已行不通,那是一条“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死胡同。唯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能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和谐共生。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更是民心所向。当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成为荆州的新名片,不仅将吸引投资、拉动经济,更将赢得民心、塑造城市形象,为荆州的长远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荆州污染防治形势严峻,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勇气,靶向施策,全民参与,以洪湖流域水质改善和生态修复为主要抓手,打一套“组合拳”。

  向污染宣战,铁腕守护绿色家园。要直面大气、水环境存在的突出难题,以“零容忍”的态度,从严从实,挂图作战,确保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一经发现、即刻整改、整改完成、即刻销号,坚决杜绝敷衍整改、表面文章,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

  大气污染聚焦“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工业源、秸秆和垃圾焚烧”五大痛点,精准施治,既治标又治本。水环境治理以“五源共治”为核心,严控污染源头,对排污口“一口一策”,全流域减排控污,力促短期内消除四类、五类水体入渠入湖。同时,加快雨污管网排查改造,提升污水处理效能,确保“清水入河、污水入厂”。

  大力倡导“清渠洁岸·共同缔造”,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让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让每一个荆州人都成为环保的参与者、监督者、受益者。无论是“五天四夜”驻村工作组的实地督导,还是“户选户、户联户、户包户、户带户”的社区自治,都是我们调动群众积极性、汇聚民间智慧的具体行动。

  污染防治不只是政府的事,更是全体荆州百姓的事。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少丢一片垃圾、多栽一棵绿树、举报一处污染、参与一次清洁行动。您的一份力,就是对家乡的一份爱,对子孙后代的一份承诺。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责任,更应是企业的发展机遇。企业要主动告别粗放生产,拥抱绿色工艺,让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富有远见的绿色选择,将为荆州的蓝天碧水增色,也将成为企业赢得未来市场的通行证。

  污染防治,是一场硬仗,更是一场持久战;是一场必须赢、也一定能赢的主动战。全市上下要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以“决战决胜”的姿态、“攻城拔寨”的拼劲、“知责而担、知难而进”的担当,全力以赴,加快重现洪湖的碧水蓝天,打赢这场生态保卫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