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4月1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江豚戏水逐浪来

  □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晓旭 通讯员 熊铭 王成

  十年禁渔,千秋之功。

  暮春时节,石首长江故道浪花朵朵。几头江豚结伴而游,时而欢快跃出水面,时而甩尾潜入水中,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4月11日,央视《十年禁渔看长江》系列报道聚焦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石首江豚及保护区相关工作成效予以关注。

  为充分展现荆州践行长江大保护的行动、成效,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对石首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访。

  浩浩荆江,90.3公里石首江段和21公里的天鹅洲长江故道,抓好生态保护,责任如山。近年来,石首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实现了全球首例人工网箱豢养江豚成功繁育,和全球首次迁地保护江豚放归长江,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渔民化身江豚守护者

  长江故道内,设置了一片专门用网箱豢养江豚的区域,最初的作用是用于江豚的救护,后来逐渐用于开展与江豚相关的科研及科普工作。

  上午11时,57岁的饲养员丁泽良准备好一桶饵料鱼,将维生素通过注射器注射进小鱼体内后,开始投喂江豚。听到熟悉的呼唤声,“天天”和“萌萌”这一对江豚父子跃出水面,张嘴吞下丁泽良手中的一条条小鱼。丁泽良笑着说:“天天的身体不好,需要补充维生素,而萌萌是个‘小胖哥’,它就不用补充维生素了。”

  从15岁起,丁泽良就跟随父辈们在长江故道里打渔。年轻时,他经常见到白鱀豚、江豚在渔船周围游来游去,对白鱀豚的消失和江豚越来越少深感惋惜。

  2008年,在罕见的冰冻灾害中,江豚被冰凌划伤,救治江豚过程中,丁泽良协助研究人员观察江豚伤势愈合状况,并负责照顾两头江豚“娥娥”和“天天”。

  从此,丁泽良就成了江豚的守护者。在他和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2016年5月,“娥娥”顺利产下雌性幼豚“贝贝”,这也是全球首例人工网箱繁育技术产下的江豚。2020年6月,“娥娥”再次产下一头雄性幼豚“萌萌”。

  16年的朝夕相处,丁泽良参与发明的网箱豢养江豚和网箱江豚繁育两项技术,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希望江豚步入白鱀豚的后尘,想为江豚保护贡献一点微薄力量。”丁泽良说。

  长江十年禁渔让江豚微笑“归来”

  作为长江的珍稀生物,江豚一度面临灭绝危机。渔业活动、水污染和噪音干扰等问题,使得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

  为了守护江豚,天鹅洲保护区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大力夯实自身发展基础,着力推进故道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以实际行动践行长江大保护,积极参与国家长江江豚保护“三大行动”,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抓保护是“堵前门”,还要“开后门”——抓养护。

  观察、巡护、记录、交接,每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要这样一趟趟来来回回,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头江豚。

  为了更好监测并保护江豚,保护区还建立了江豚智能监测管理平台,采用15个高位智能摄像头对天鹅洲故道水域江豚进行24小时实时跟踪监测,并自动捕捉拍摄和录取江豚出水画面和片段,采取数字化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极大提升了保护区江豚监测能力和水平。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