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倪章宇 施慧敏)近年来,六合垸管理区通过探索“渔光互补”+“三池两坝”模式,实现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走出一条绿色高效发展新路子。
在六合垸管理区水产养殖场,成百上千个光伏板立在水面上,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六合垸管理区“渔光互补”一体化建设(项目)于2022年9月动工建设,2023年1月开始并网发电,同年8月通过公开招投标,引进四大家鱼养殖市场主体。
“渔光互补”是将渔业养殖和光伏发电结合起来,在鱼塘水面上架设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养殖鱼虾,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发展新模式。目前,该项目提供2000亩左右的养殖鱼塘,预计年均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4.1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3万吨。这种“渔光互补”模式不仅环保,还能促进镇域经济发展,光伏发电加水下养殖两块土地租金每亩可达1100元左右。
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管理区高度重视尾水治理工作,对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在水面种植各类植物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成分,并采用“三池两坝”治理方式,通过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过滤坝等处理技术对水质进行净化,使尾水达标排放到周边河渠,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渔光互补”一体化项目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政府增效的双赢局面。六合垸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打造集生态化、智能化、规范化于一体的现代绿色生态光伏示范区和渔业养殖科教基地,当好服务市场主体“店小二”,结合农文旅产业发展,最大化利用闲置塘埂土地,走生态农庄发展之路,推动管理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发展,努力实现更多优质新能源项目与乡村振兴互融互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