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5月10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艺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退休,人生第二个黄金时期

  □ 李良锷

  从教41年来,我得了数不清的荣誉。这些荣誉对我来说,就像盛放的花儿,固然美丽,却不能让我驻足、停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黄金时期。在这已去的岁月里,我把青春、汗水和希望播洒在三尺讲台上,默默奉献,也赢得了社会的尊敬和肯定。所以,我“衣带渐宽终不悔”。

  2000年,我退休了。我认为,退休后的生活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个责任和使命,应该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晚年时光。“夕阳无限好,晚霞别样红”,我还想着要为社会发光、发热。因为退休并不代表着生命的停滞,而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刚办完退休手续,在学校领导的挽留下,我义无反顾留校继续任教,而且任命为学校政教处顾问,和刚提拔上来的主任一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行为规范的管理。两年后,我受邀到私立学校工作了五年。我把师范学校的管理方法在私立学校实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再后来,学校再次聘请我回校管理幼师部,一干又是三年。三年来,我亲自带队向社会推介、选送了一批又批批的合格幼师,为深圳、广东、武汉的幼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师资,作出了贡献。

  2010年,我已踏进“古稀之年”,按理说,年已古稀,可谓老矣! 但我不觉得。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者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党和人民寄予了厚望,我也觉得还有许多事没做。我认为,退休是职业生涯的结束,更是新生活的开始。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也要圆我文学之梦。

  我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完成了二十多篇行善故事的创作,其中有17篇是讴歌当代英雄、模范人物的。《说善书》成书后,高级记者、《华夏酒报》总编辑、北京华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贤国,以《评凡的感动》为题,为《说善书》撰写了《序》。文章写道:“如果我们都能从李老师《说善书》中觅取营养,接受感动,都抱着善良的心态,从关爱身边的每个人,善待身边每件事做起,于细微处闪现一次一次的感动,成为感恩——一个充满感恩的社会,肯定是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洪湖是一块地灵人杰的地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名扬全中国。我作为老新堤人,而且在新堤生活了八十多年,自然熟知新堤的历史风貌与现实景况。为了让青年人更好地了解新堤昔日的辉煌,并努力开创新堤美好的未来,我历经三个多月,走访、考察和辛勤的笔耕,终于将“新堤古迹篇”和“新堤名人录”各十二篇汇成《新堤往事拾遗》一书,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在书中告诉大家: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的江峰阁,清末战乱时被烧为灰烬的新堤古衙门,为建教工宿舍被拆除的文昌阁,因建洪湖龙街被拆除的城隍庙,曾风靡几百年的道教圣地东岳庙,建于清光绪年间,解放后改为福利院的辖神庙,建于宋代,解放初曾为解放军康复医院的千年古刹丛林寺,始建于元朝,曾三毁三建的老官庙,几百年前因旱地长出六朵莲花而建的陆莲寺,为纪念李自成落难而更名的难庙,为纪念陈友谅屈死的女儿而建的扶仪庵(后改名佛诒寺),以及建于北宋曾为革命者熊传藻的地下联络站,又于1998年重建的昭圣禅林……这些新堤的年轻人重未见过的十几处古迹,在我的生花妙笔下鲜活起来,而且让这些古老遗迹带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凝聚笔下,化着一块永恒的文化化石,让我们的后生们在品味中感受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流逝,思考社会人生背后的至理。

  在书中,我告诉大家,我们新堤地灵人杰,无论是感人至深的苏氏一门三节妇,还是辛亥革命“戎马书生”李作栋、烈士熊传藻、工人部长陈秀山、救护贺龙的李开银、抗日英雄李克金、传奇女子钟桂珍、英雄演员张初文、汉剧名伶万盏灯、儿科专家熊永祥、特级教师段良言、洪湖岸边举旗人叶昌保,他们仁心感人,义薄云天,他们是新堤人的骄傲!

  有人提醒我:只写新堤的故事还不够,你还得写我们洪湖市的故事。于是,我开始关注并搜寻故乡的名胜古迹,山水风光。我自费寻访,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洪湖放歌》。这本书由三组系列游记构成。概言之,即:洪湖龙街话今昔,黄蓬老街叹古今,珂里古镇觅秀色。我且行且寻、且行且思、且行且记。每篇文章的诞生,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不知跋涉了多少路途,不知访问了多少知情人,不知熬了多少苦心孤诣、字斟句酌的不眠之夜!

  我为什么要像“苦行僧”那样去探寻,去创作,去放歌? 这是因为我对洪湖厚重的历史人文,对洪湖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诚挚的热爱。文章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我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故乡情。我认为,洪湖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人文景观,将成为我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将成为洪湖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更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教材。

  《洪湖放歌》是游记,但并非只记游,也介绍了各地的重要人物,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讴歌先进人物,弘扬正气,就是要告诉年轻一代,我们洪湖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宝地,我们每个洪湖人都要“知洪湖,爱洪湖,兴洪湖”,为故乡的更辉煌、更繁荣、更兴旺、更发达作出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我写了二十多位老师极其平凡的人生经历。他们痴心一片终不悔,呕心沥血育英才;他们怀着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有时我写着写着,不禁热泪盈眶。我要以最诚挚的心意讴歌那些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成绩卓著的优秀教师,我把这些文章冠之以《弦歌灼芳华》编辑成书,献给这些我最崇敬的人。

  2021年,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去重温先烈英雄事迹,传播革命红色文化。八十一岁的我,曾只身一人,自费寻访各地,挖掘、整理、创作了近三十位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企盼通过这些红色故事,让青年一代传承优良的红色基因,让“洪湖精神”从符号、理念,变成向我们走来的一个个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为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希望我笔下的英雄、先烈的事迹,能成为激励后辈们前行的一股力量。我把这本书定名为《洪湖英烈故事选》。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八十多岁了,我在三年多时间内写了六本书。有人说我老了,但我不觉得。“心若年轻,岁月不老”。我觉得,无论是思维、记忆、表达,还是行走、社交能力并不比我古稀之年时差。有人说:“您这是大器晚成。”我只认为,我就像廉颇一样,还行!

  在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尤其是近十几年,是我人生中第二个黄金时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依旧坚持自己曾立下的诺言: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