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雪玲
“环境温度高时或使用结束后,要等电池表面温度自然冷却后再进行充电。”5月14日上午,在荆州市硕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赵紫云向农户袁涛介绍农用植保无人机使用注意事项。
这是袁涛购买的第2台农用植保无人机。家住公安县闸口镇的袁涛有500余亩田,以前是人工撒药施肥,如今他尝到了科技的“甜头”。
“多亏了赵总经理推广植保无人机,还手把手教我们使用,现在有新型号的机子,我赶紧定了1台。”袁涛说。
使用农业无人机,赵紫云算是湖北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赵紫云毕业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2015年,在外工作了3年的赵紫云选择回到家乡公安县,以植保无人机作为自己新事业的起点。
法律高材生为何会选择返乡与稻田“打交道”?
“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赵紫云坚定地给出答案。在农村长大的赵紫云,从小见过父辈在田间顶着烈日、背着农药来回喷洒的艰辛,他一直在思索,如何通过安全、高效、环保的机械手段来代替传统的喷药作业。
植保无人机属于农业高科技产品。与传统喷洒方式相比,无人机在农田中作业喷洒具有高效、便捷、安全的
特点。经过长时间调研,赵紫云将目光投向了植保无人机。
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农户的不认可、合作伙伴和员工不好找、资金压力等问题,赵紫云深知,练就过硬的技术才是立身之本。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农业无人机应用方兴未艾,作为“门外汉”的赵紫云只能从网上或者书籍里学习理论知识。
“当时,网上的教学视频几乎没有,我只能自己摸索。”赵紫云回忆,白天他一遍遍试飞,晚上在家中钻研专业书籍直至深夜。
在一次次失败中,赵紫云总结了很多飞行知识和飞行参数,摸清了农药如何配比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懂得了如何更有效地保障作业安全和作业效率。
如今做“飞手”已近10年的赵紫云拥有了丰富经验,先后获得2021年度
荆州能人无人机比赛第一名、第四届湖北省“工匠杯”无人机比赛季军、第七届湖北省“工匠杯”无人机比赛冠军、第四届“荆州工匠”称号等荣誉。
从“肩上背”到“天上飞”,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技术上有了硬支撑,农户劳作变得更轻松。如今,赵紫云的公司已销售植保无人机600余架,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平均每年带动植保服务面积约60万亩次。
随着市场认可度的不断提高,赵紫云的团队不断壮大。他在不断精进技术的同时,开始分批培训学员,带领他们成为“新农人”。目前,已在公安县培训植保无人机合格上岗人员500余人。
2020年以来,赵紫云带领团队创业就业和田间深层次工作,在植保无人机领域的销售、培训、社会化服务和售后工作连续4年位居全省同行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