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5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读郑凌红《红尘味道》有感

  □ 陈伟雄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在立夏时节,当我打开郑凌红的《红尘味道》,一下子被他笔下的美食深深吸引了。那熟悉的味道,烟火腾腾的气息,仿佛到来的夏日,用热情唤醒了我的记忆。让我的味蕾随着他的文字在舌尖绽放开来。

  《红尘味道》是青年作家郑凌红创作的,关于地方美食的散文集。全书分为八个章节,以地标美食、经典小菜、特色小吃、怀旧味道等串联亲情、友情和爱情,多维度诠释了“钱江源味道”。文字随性、自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著名作家、美食家陆文夫说:“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大文化。”美食感动我们的不仅是它的味道,还有背后隽永的意蕴和历史、人情和故乡。在郑凌红的笔下,无论是青蛳、清水鱼,还是豆腐,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佳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如在《青蛳藏深山》一文中,青蛳对水质要求的苛刻,被赋予了人格魅力,成了清廉的化身,成了开化人追求心清气正的精神图腾。“青蛳的气质,我觉得可以作为清廉的美食代言人。它在岁月的历练与淘洗中,成了家乡味道的外溢,构成了与天下食客人生轨迹交融的一部分。”

  再如《在音坑,很萝 卜》一文中,作者由萝 卜朴实的品质,联想到了生活的原味,做人的原味、乡愁的原味。原来平淡的日子,也可以像萝 卜众多的吃法,过得有滋有味。萝 卜连接着乡情,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成了在外家乡人的一种牵挂、一种乡愁,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萝卜常有,注入情感的萝 卜,才是最好吃的萝卜。人与人之间也是一样,投了缘了,才会在一个桌上吃饭,才会相聚甚欢,抵得过岁月漫长。”

  家的味道,是每个人心中最深处的记忆,也是无法替代的情感纽带。本书中无论是父亲的包子,丈母娘的红烧肉,还是母亲的糯米饭,食物身上流露出的亲情,温暖了岁月,也温暖了作者。父亲的包子是作者的最爱,陪伴了他几十年,让他懂得了孝的定义和分享的快乐。丈母娘的红烧肉,是关于居家、关于带娃、关于中国传统女性对家庭的默默地付出。糯米饭是母亲最拿手的一道美食,是作者童年里抹不掉的记忆。最好的味道里藏着最深沉的爱。因为有爱,生命才有了宽度和广度。作者深情地写道:“厨房的小门连着院子,正前方是满眼青山,山顶的正中位置恰好有一棵树,它和糯米饭一样黏在了我的心上,仿佛岁月不曾走,母亲也未变老。”

  作者说食物是一个人心中的故乡。故乡的食物不仅是一种滋味,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他忘不了儿时摸青蛳玩伴,一起沿溪而上乐此不疲的乡民,他们淳朴的笑貌,至今印刻在记忆深处。忘不了故乡的烧饼是有温度的,皮酥馅嫩,一口咬下去,瞬间充满了幸福感;忘不了童年记忆里门外叫卖马金豆腐干的吆喝声,那绵软细嫩的豆腐干,不仅是母亲的最爱,也给他带来了充当零食的快感。清水鱼、汤瓶鸡、碱水粽、白腊肉、芹江虾……这些地标性的美食更是作者念念不忘的家乡情结。对它们的描述,不仅唤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也激起了读者对饮食文化的兴趣。

  本书章节设计独特。每个章节各为一个主题,每章标题数字对应想要表达的内容。橙红色作为书的封面,给人以温暖明亮之感。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每一口美食,都是生活的赞歌,是对时光的馈赠。愿我们都能从郑凌红的《红尘味道》中,找到爱和温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