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0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拥有全国半数以上的子一代中华鲟

荆州成中华鲟宝宝摇篮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刘长华 肖敏 张玉红

  时近端午,荆州市中华鲟保护基地保种池内,亲本管护组组长何其兵看着刚刚怀卵的子一代中华鲟,充满期待地说:“今年鱼苗又要大丰收了!”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极危物种,也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海洋中度过,性成熟后洄游到长江交配、产卵。葛洲坝建成以后,因为产卵场环境受到影响,返回长江的中华鲟越来越少。从2017年至今,野外中华鲟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7年,意味着中华鲟自然种群濒临灭绝。通过人工繁育保种,开展增殖放流,被认为是保护中华鲟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中华鲟保护重镇,荆州拥有全国最多的子一代中华鲟种群。当地成立专门保护机构,建设长久性保护基地,持续开展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形成了从央企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的立体保护体系。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一批8家“中华鲟种源保护繁育基地”,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湖北长江中华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家单位入选。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荆州市相关机构,探访中华鲟宝宝在荆州出生、从荆州返回长江怀抱的故事。

  建设长久性产房 子一代亲本占全国一半以上

  5月28日,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后湖西岸清风徐徐,长江水产研究所荆州太湖试验场、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就位于这里。

  走进太湖试验场繁育车间,一排排水池蔚为壮观,700多尾子一代中华鲟贴着池边来回游弋。副场长罗江仔细观察进食和游动情况,生怕放过一丝异常。“中华鲟一生都在不停游动,一旦停下,很有可能是生病了。”罗江说。

  太湖试验场1999年由“中华鲟之父”、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危起伟一手建立。彼时,野生中华鲟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刚取得重大突破,亟需建设新的试验和保护基地。危起伟带着团队溯江考察,最终选择了更具水源优势的荆州。

  直到2012年,太湖试验场首次从子一代中华鲟中孵化出2.3万尾鱼苗,繁殖后的亲鱼也健康存活。“这标志着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成功,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成为现实。”危起伟说。

  2020年,太湖试验场中华鲟大型巡游水池和实验楼建成,成为国内外单体最大的鱼类养殖实验系统。

  荆州市本级中华鲟保护工作也在加快步伐,2021年成立中华鲟保护中心,挂牌农业农村部中华鲟保护基地,正式入列“国家队”。这几年,荆州累计投入近2亿元,建设中华鲟保种池、繁育车间等基础设施。今年还将投资8000万元新建后备亲鱼保种池、标准化救护和繁育车间、科普科研基地等设施。

  “中心现有子一代中华鲟600多尾。”荆州市中华鲟保护中心主任周青说,全国子一代中华鲟有3000尾左右,荆州约1700尾,占到全国一半以上。

  鲟宝出生量创新高 两年60余万尾回归长江

  4月24日,荆州市长江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广场人头攒动。伴随着阵阵欢呼声,33万余尾子二代中华鲟奔回长江怀抱。去年,荆州放流中华鲟18.7万尾,今年已超过44万尾,创下历年新高。

  实际上,荆州中华鲟保护基地繁育工作并不顺利。现有子一代中华鲟收自当地企业,受养殖和繁育成本影响,以前每年出苗不到5万尾。一开始,基地沿用企业养殖办法。结果到了年底,取出的鱼卵经过人工授精后,迟迟不见出苗,几乎全军覆没。

  专家分析发现,问题出在饲料上。“这些饲料价格便宜,中华鲟吃后长得膘肥体壮,鱼卵却良莠不齐。”周青说,2022年基地改用定制的高端饲料,年底成功孵化出近20万尾鱼苗。

  2023年底,基地扩大计划,成功育苗40万余尾,不料刚过两月,这些“鲟宝”纷纷患病。苗种繁育组组长黄元才回忆,这些鱼苗腹部鼓胀,身上出现红斑,短短一周便死亡近半。周青紧急将样本送到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经过许巧情教授团队分析,发现是细菌感染,经过治疗才保住了剩余鱼苗。

  基地不得不重新筛选亲鱼,经过B超检测,意外地从一条编号“1387”的雌鱼体内取卵25万多粒,繁殖鱼苗23万多尾,出苗率接近90%! 黄元才在孵化机前守了5天5夜,看着鱼苗一批批破卵而出,高兴得合不拢嘴!

  “多亏了这只雌鱼,否则今年放流计划就得打折了!”周青说,基地新项目建成投用后,苗种养殖条件将大为改善,每年出苗量可达到100万尾。

  率先成立 专科医院 首次发现中华鲟疱疹病毒

  许巧情是长江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淡水鱼类疾病防治研究。

  在一次次学术交流会议中,许巧情发现中华鲟患病的案例越来越多,养殖机构、企业束手无策,损失惨重。2016年,许巧情发起成立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成为国内唯一的中华鲟病害专门防治机构。

  “过去亲鱼都是野生的,现在绝大多数是子一代,种质资源质量下降,再加上近亲繁殖,中华鲟病害发生率越来越高。”许巧情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中华鲟鱼苗出生不久,身体十分脆弱,水质、水温、细菌等因素,都可能引发病害。

  万事开头难。没有中华鲟病害样本,许巧情便从其他鲟鱼寻求突破,从提高中华鲟免疫力开始做起。好在宜荆荆都市圈内鲟鱼养殖产业发达,渐渐地向她求助的机构、企业越来越多。2021年,她和危起伟等专家合著《鲟免疫系统及病害防控》一书,专门介绍了中华鲟免疫系统研究成果。

  2022年5月,广东某企业负责人赶来求助,说他养殖的5万尾鲟鱼患上怪病,短短几天损失近百万元。许巧情和团队取回样本检测分析,找出病因,并从市场上筛选出对症药品,三四天时间便遏制了病情。

  同年底,许巧情接到省内一家中华鲟养殖企业求助,迅速带领团队前往检测,惊讶地发现一种疱疹病毒。她说,这是国内第一次在中华鲟体内发现疱疹病毒,为后期开展中华鲟病害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成立8年来,长江大学中华鲟病害研究所研究范围扩展到水环境、营养、病害、疫苗等研究领域,累计培养30多名硕士研究生。长江大学被中华鲟保护联盟纳入成员单位。

  眼下,许巧情团队正在开展中华鲟亲缘关系鉴定,可帮助养殖机构和企业避免中华鲟近亲繁殖,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

  (原载6月4日《湖北日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