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湾镇财政所的党员干部除了财政人的身份,还有着几个头衔:红色引领的接待员、红色故事的讲解员、红色旅游的导航员、红色文化的宣传员。
近年来,瞿家湾镇财政所以红色为主线,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教育的新名片、全国基层财政阵地建设的新亮点。而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标——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农综改项目落地开花
2021年,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落户瞿家湾。面对国家级大项目,瞿家湾财政人马不停蹄奔走在试验区的每一个村落,政策宣传到村到组到户,设计方案反复征求意见,矛盾纠纷及时调处化解,资金使用依规审核把关,“五加二,白加黑”成了工作常态。
——推进农民增收。农村综改试验区突出产创融合,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家庭农场37个、识别管理种养大户224户。通过“市场主体+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返聘务工等形式参与其中,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突出示范带动,集中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特色产业街和产业示范基地,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吸引农民因地制宜、自主发展。突出农民共富,推进就业创业,拓展增收途径,引导农民多渠道就业,不断提高其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创业,发展农家乐、民宿、游园采摘等附加产业。加大帮扶力度,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推进乡村治理。试验区以数字乡村为突破,根据红色文旅、乡村建设发展、管理服务等实际需求,构建数字乡村网络平台。开发5个专题应用系统,推动智慧旅游、乡村治理、党建服务等17个场景应用。通过化繁为简,既避免了平台建设过度复杂化,又有利于降低运维成本和后期据实更新,同时为村民办事提供了更便捷的网上服务。以“共同缔造”为抓手,运用“数字乡村”移动APP端,搭建干群“零距离”和“面对面”沟通交流新平台,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织牢乡村治理“一张网”。以优质服务为保障,加大环境卫生保洁,落实“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鼓励村(社区)多渠道筹集资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善。推行农村“一站式”服务,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为抓手,构建服务“直通车”,打通基层政务服务“最后一百米”,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推进机制创新。试验区先后启动8个方面的机制创新,拟定了50多项规章制度,为全国乡村振兴探路。创新“党建引领”机制,积极深化“党建+”模式,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党建+红色旅游”“党建+绿色发展”“党建+品牌村庄”为主线,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作用,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工作优势,引领广大群众共同投身于乡村振兴。创新“多元共治”机制,积极探索“自治+”模式,与“共同缔造”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搭好自治平台,推动村民从“靠边站”变成“我作主”。聚焦人居环境,推动村民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提升便民服务,推动村民从“到处跑”变成“网上办”。创新“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推行“特色+”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农业营销的市场理念,建立起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就近招聘农民,支持农民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中就业。
打造红色基层财政阵地
瞿家湾镇财政所将红色文化、党建文化、财政文化、水乡文化融入基层财政阵地,形成首创的、独具特色的红色财政文化,并通过红色阵地促推广、促互动、促交流、促提升。2023年底,瞿家湾镇财政所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示范财政所。
——强化政策管理。瞿家湾镇财政所严格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切实落实“七不准、三到户”工作要求。“七不准”,即不准以粮食补贴抵扣任何款项,不准截留、挤占和挪用补贴资金,不准由其他部门或个人代领和转付补贴资金,不准无故拖延补贴兑付时间,不准以任何理由借机增加农民负担,不准擅自收缴农民粮食补贴“一卡通”,不准借集体面积之名冒领补贴资金;“三到户”,即政策宣传到户,惠农资金“一卡通”发放到户,各类诉求问题解决到户。严格民生政策落实,加强村级和美乡村、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村等项目申报业务指导和资金监管,建立民生资金使用管理工作台账。严格农民负担审批,围绕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做到政策早宣传、工作早安排,统一印制各类申报表格分发到村,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申报和审批程序,组织专班加强村级申报工作监督,对涉农财政资金项目的档案资料实行“一事一档”,规范完整,确保不违规收费、不超标收费。
——强化财务管理。该所通过完善制度优管理,制定瞿家湾镇政府财务管理制度、关于违反“三资”管理制度的若干处罚规定等,为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树红线、立规矩,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严格预算强管理,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将预算收入和自筹收入实行统一管理,既实现资金有效集中办大事,又有利于强化财务监督,避免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开展村干部工资、福利费支出等财务指标重点研究,健全完善定项限额办法,科学核定开支标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通过规范程序精管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资产资源处置和村级工程建设严格落实招投标流程,确保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程全部纳入“三资”交易平台,美丽乡村建设全部实行招标、议标程序,节约了资金,巩固了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