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1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端午粽叶香

  □ 张卫平

  一进入农历四月,大街小巷里就开始弥漫浓郁的粽香,年轻人开始嚷嚷着要过“粽子节”了,大大小小的超市里,也开始售卖起各种各样的粽子。而荆州古城东南角的九龙渊龙舟赛场里,清晨和傍晚时分也会时常响起运动员们划龙舟训练的号子声。

  吃粽子,划龙舟,似乎已经成为荆州端午节最具标志性或仪式感的两件大事。这两件事,都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其实,未有屈原投江之前,就已有了粽子与龙舟,也开始流行过端午了。只不过,这个端午源于古老的五月节,也就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上古时期,五月被视为恶月,五月初五为灾日。端午这天,暑气和邪气上升,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五毒齐出,人们为了避邪,便通过在家门口挂艾叶来驱邪镇宅;或喝雄黄酒,防止毒虫叮咬,祛毒防病。《荆楚岁时记》中说:“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战国时期,端午开始注入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主题,粽子也开始打上屈原的烙印。梁吴均《续齐谐记》中非常明确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里的“竹筒贮米”,是楚人发明的粽子,也是唐诗里的“筠筒楚粽香”。

  其实,楚人发明粽子,起初并非为了屈原,而是以“棕子”投享獬豸神兽。据说,獬豸是楚人崇拜的一种独角神羊。楚国的国姓“芈”,就源于祟拜“神羊”而取了羊的“咩”叫声。由于獬豸与蛟龙共居在水中,为防止“蛟龙窃食”人们投入水中的粽子,楚人就用具有辟邪功能的楝树叶来包裹,缠上“五彩丝线”后,再投入江中。所以,楚人又称粽子为“楝实”。随着端午节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粽子也成为夏至与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时令美食。从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到欧阳修的“五色新丝缠角粽”的诗句,充分说明自唐宋以来,粽子的发展与演变,民间用彩色丝线缠捆粽子的习俗,一直沿传至今。

  由于楚人给端午节注入爱国主义的主题,并逐步将端午节发展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如今,端午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中国传统节日,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儿子一家远在京城,端午节不可能回荆。于是,我们只好带上荆州特色小吃——清水粽,登上了北行的列车。结果,车厢里粽香弥漫。原来,同行的人群中,很多旅客与我们一样,给远方的亲人们带去了乡惜浓浓的清水粽子。有些人,还带上了荆州人端午必吃的皮蛋与咸鸭蛋;有一位老中医,甚至还带上了一把艾蒿。端午的味道,充满了荆州独特的芬芳。

  虽说,在商家的炒作下,现在的粽子花样百出,盐的、甜的、怪味的,包肉、包鱼、包海鲜,甚至包水果,应有尽有。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但是,我们带到京城的清水粽,仍然受到了两个孙女的喜爱。

  不过,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小孙女还想品尝荆州味道。说来简单,落实起来却非常难。

  难就难在,京城里难觅荆楚独色的食材。仅仅一个粽叶,似乎就成了天大的难题。一连跑了三四天,超市卖的粽叶,基本都是产于北方的,叶体比较宽大不说,大多还是枯黄的干叶片,包出的粽子缺乏新鲜粽叶的清香,完全不是荆楚那个味。

  荆州清水粽,使用单纯的糯米,又达到清香、甜嫩的效果,对粽叶的要求也比较高。只有用江汉平原产的芦苇叶来包粽子,才有原汁原味的荆州味道。我们在京城跑了大大小小几十家超市,终于在玉渊潭公园附近的市场里,找到了采自湖北的粽叶。

  粽叶的问题解决了,但京城超市里卖的糯米,也是北方特产的圆糯米,俗称江米。怎么办呢? 这种糯米,同样达不到荆州清水粽的口感要求。正挠头向外走去,突然看到门前一摊点打了个醒目的横幅“东北黏粽子批发”,上前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个东北黏粽子,里面包的是粳糯米。这,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一件往事。

  那是上世纪60年代,一个端午节前夕,母亲为了抢救农药中毒的二三十个农工,在农场卫生院里忙活了整整三天三夜,直到端午节那天凌晨,母亲才回到家里。她只是打了个盹,就跑出去找粽叶,然后又去买糯米。那时,物资供应不像现在这么丰富,糯米早在节前就卖完了。没有买到糯米,怎么过端午节? 母亲灵机一动,从粮店里买回二三斤晚稻米,给我们包了晚稻米粽子。那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非糯米的粽子,吃起来口感还比较细腻和柔软,细细品味,有一股独特的淡淡香甜、软糯的感觉。可见,端午必须吃粽子。至于用什么米包,包不包什么馅,都不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天我们终于在地球村市场买到了南方糯米。下午两点多钟,接回放学的小宝后,我们将糯米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又将芦苇叶洗净煮熟,整理成三片粽叶一扎,一层层地码放整齐。然后,一次取三片粽叶,卷成三角圆锥形,放入糯米,按压结实,卷包成菱角粽子,放入锅中……

  此时,菱角般的清水粽,在煮沸的锅中不断翻滚着,一股浓郁的清香悄悄地在家中弥漫,八岁的小孙女用朗朗的童音吟咏诵着唐代诗人姚合的《夏夜宿江驿》:

  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