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解慧 通讯员 范晓东
“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荆州市教育系统聚焦校内提质、校外减负,着力构建优质教育生态和育人格局。
三年来,我市285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6家,压减率达97.89%,居全省前列;全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30%提高到95%以上;85%的教师参与提供课后服务,遴选聘用的1447名社会专业人士优化服务体验,已覆盖97%的学生;全市473所学校开设劳动课,参与学生超过48.3万人……
今年,为全力“把负担减下去,把质量提上来”,全市教育系统整体推进“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改革行动;以“双提双优”为抓手,赋能“四校创建”,带动育人水平整体提升。
即日起,本报推出“‘双减’这三年”栏目,聚焦我市教育系统推进“双减”工作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敬请关注。
“双减”要一体做好“加”与“减”的工作,唯有课堂“增效”,才能学业“减负”。
随着“双减”政策持续推进,过去三年,我市教育系统坚持以课堂提质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们打造更加高效、有趣的课堂环境。
改革提质课堂样态更鲜活
5月13日下午,一场刀刃向内,以建设课堂新样态为追求的荆州市中小学校“学习中心课堂”建设推进会议召开,各县市区教育局长和教师代表汇聚一堂,探讨“双减”背景下校内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新理念、新模式,正式吹响荆州教育课堂革命“集结号”。
这是站在“双减”工作既有成果基础上的又一次全新变革。
“我们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课堂教学法要出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和主角。”荆州市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副校长王用华说。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发起了“四校创建”活动,各地各校积极创建课程改革样板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荆州市实验中学、沙市区实验小学等27所学校获评课改实践样板校。
各县市区也立足实际进行了有力探索:荆州区主推“智慧课堂”建设,沙市区开展“素养课堂”建设,松滋市开展“生本课堂”改革,公安县以教师“两案一T”(教案、学案、课件)为抓手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石首市积极推动“习本课堂”建设,监利市、洪湖市开展“四声素养课堂”改革……
三年来,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根本性改变,初步形成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效课堂。如今的课堂,更多的是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思维更有深度,知识更加鲜活,落实更加高效。
城乡一体优质资源更均衡
“我认为《学习先进人物,汲取榜样力量》这一课可以多用一些同龄人的故事来感染学生。”5月9日上午,荆州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区域联片教研活动在荆州经开区第二中学举行。
“像这样的联片教研,我市常年都在开展。”荆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张辛夫介绍,为让课改走得更深,市教科院定期开展联片教研、送教下乡、教研员蹲点联系乡村学校等活动,促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
“除了课程改革样板校创建外,乡村薄弱学校课堂也要一起变。”荆州市教育局基教科范晓东介绍,三年来,我市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教联体建设,明确教联体学校教研教改一体开展,有效带动了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的平衡。
各地各校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结合,创造出生动局面。石首市形成“师资同盘、教学同步、研训同频、文化同系、考核一体”的融合型管理模式与“资源共享、管理推进、教学同研、考核捆绑”的共建型管理模式。监利市教联体做到课程设置统一、集体备课统一、资料使用统一、检查评价统一等“14个统一”。松滋市昌荣小学一体推进文化建设、一体提升办学品质、一体深化办学改革,共同缔造“红色昌荣,铿锵教育”特色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县域范围内教联体建设全面推行,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涌现出一大批示范学校。
技术赋能精准教学更高效
“大家知道我们的图表都有哪些表现形式吗?”5月14日上午,在沙市北京路第二小学青年骨干教师数学课上,教师李影凭借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图表,为学生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折线统计图“世界”。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中小学为越来越多的课堂融入了信息化技术设备和手段,助力提升教学质量。
“这一切得益于我市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比如去年实施的‘数字赋能’项目就对全市中小学教师做到了全覆盖。”张辛夫介绍,我市大力推动教育“云平台”建设,全市已实现班班有电子白板,并为教师备课、教学、考试评价等提供优质资源,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此外,我市还通过校本研修、“国培”“省培”项目,不断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能力。
目前,全市整体推进的“学习中心课堂”教学改革行动,就是在持续打造结构化、进阶性、对话式的“智趣课堂”,并建构起“一课三备”“一课三磨”“一课三评”的教研系统。这也充分表明了荆州教育系统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也势必为荆州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