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沙市区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为企业发展凝“新”聚力

  □ 记者 周蓉 陈丹 通讯员 吴越

  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知识产权已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企业和产业要“走出去”和“走上去”,都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

  在沙市这片热土上,创新从未止步。近年来,该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促进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目前,沙市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86件,全市排名第2;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28件,全市排名第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4.22件,全市排名第2。

  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实现知识产权“大创造”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科技创新。沙市区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努力创建知识产权“大创造”环境。

  打造高质量孵化“新高地”。制定培养高价值知识产权工作方法,建立全区高价值孵化库,按照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类别开展工作,每年对孵化情况作归纳总结,将孵化到一定阶段的项目推荐进市级知识产权孵化库中进一步发展。目前,获评省优势商标企业达13家,“江瀚新材料”专利获评省知识产权局专利示范项目。

  打造培育赋能“蓄水池”。在省级示范园区智谷创业园建立全市首个“知识产权培育与赋能中心”,该中心已与多家知识产权第三方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年专利转化率达30%以上。

  打造专利申报“新标杆”。加强专利转移转化对接合作,今年以来,全区专利累计授权量675件,其中,发明专利累计授权58件。拥有省级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7家,有2家企业入选湖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专利类)名单。

  打造品牌建设“先行区”。全区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10300件,有“TOUTOU”等有效马德里商标3件,沙市豆瓣酱、沙市酱油、荆江鸭29类、荆江鸭31类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沙市豆瓣酱、沙市酱油、荆江鸭29类、荆江鸭31类、荆州鱼糕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件;地理标志“荆州鳖甲”已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核准。

  创新服务关口前移打通知识产权“保护链”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创新,历来都是沙市区的优秀传统。

  为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持续激发知识产权创造力,沙市区在10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同步设立知识产权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结合辖区内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和企业需求,为市场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政策解读、维权援助、宣传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及时出台《荆州市沙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站“融站入所”工作方案》《荆州市沙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站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对建设要求、管理要求、服务内容、服务评价等进行规范。

  创新推进“一企一档”工作,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模式,聚焦企业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知识产权工作摸底排查,搭建政企面对面沟通桥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等方式,全面梳理辖区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动态与发展困境,构建政企需求对接库,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政策落实零障碍。

  截至目前,沙市区累计对辖区550余家企业完成“一企一档”建档工作,开展政企沟通520余次,服务企业860余次,有效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关口前移”,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强化运用助企融资推进知识产权“大服务”

  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沙市区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进一步深化部门协同和政银合作,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推进“一体式”合作模式。开展2024年度知识产权“政—企—银—服”对接服务沙龙系列活动,强化政府、企业、银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动,通过政府引导扶持降低融资成本、银企对接达成快速融资、服务机构辅助提升融资效率,打造“多点支撑”的科技担保服务方阵,形成“政企银服”一体式知识产权金融联动生态。

  落实“靶向式”需求对接。持续推进各知识产权工作站“一企一档”和“政企沟通”走访工作,深入辖区中小企业,切实摸清企业需求,通过“面对面”沟通、“点对点”支持、“一对一”服务,畅通政企交流渠道,推动优惠政策措施直达企业。

  健全“全链条”纾困服务。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联系对接多家金融机构,通过“双向推荐”模式,完善沙市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将优质企业纳入金融信用系统,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持续打通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链条的诸多堵点,形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

  在沙市区多措并举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环境下,越来越多企业借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力量,盘活运用无形资产,加快创新发展。2023年,沙市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9250万元。今年一季度,该区完成质押融资金额达5870万元。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