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在线交流——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生态质量

  行风热线

  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我市都开展了哪些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市民居住环境得到 了哪些具体提升?我市的“水”资源保护情况如何?6月13日,市城市管理执法委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结合当前正开展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与复查工作,向市民朋友介绍近年来我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成效。

  以宜居为目标完善绿化建设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环境提供了良好基础。2012年荆州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9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为巩固提升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宜居、绿色、韧性、人文水乡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凸现绿色城市、水韵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彰显“绿”的生气,升华“水”的灵气,提升“文”的大气。对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指导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主要表现在——

  建成了完善的绿地系统,城市更加生态宜居。绿地建设坚持系统性思维,通过绿道、绿廊及道路绿带串联城市公园广场、风景名胜、山体水系等生态要素,建成了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率达到41.82%、绿化覆盖率达到43.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6平方米/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39%、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97.69%。

  建成了亲民惠民的绿地环境,城市更加健康舒适。城市林荫路推广率85.1%、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95.64%、立体绿化实施率16%、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52.65%。

  保护城市自然资源,城市更具安全韧性。城市蓝绿空间 占比46.43%、防灾避险绿地设施达标率为100%、城市湿地保护率100%。

  保护城市文化资源,城市更具风貌特色。城市具有历史价值的公园保护率100%、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保护率100%。

  保护100%。

  以需求为导向健全绿地功能

  健康舒适的绿地功能是国家园林城市评选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城管部门注重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绿地的功能需求,着力打造亲民惠民、健康舒适的城市绿地环境。

  强化道路遮荫功能,建成林荫路系统。林荫路除具有减少噪音、扬尘,改善空气质量功能外,其主要功能为遮荫,是市民健康舒适出行通道,也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主要载体。为建成城市林荫路系统,方便市民低碳绿色出行,城管部门始终坚持把林荫路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民生项目强力推进。一方面优化行道树树种选择,强化行道树遮阴功能,大力推广法桐、栾树、重阳木、香樟等冠大荫浓的适生乔木树种,对有条件栽植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的坚决补栽;另一方面对城市新建道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林荫路系统。

  强化公园服务功能,实施开放共享。城市公园在城市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城市居民的社会联系、经济发展和身体健康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施城市公园开放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管部门按照“应试尽试,分批推进”原则,在中心城区开放共享公园试点47个、绿地56片,主要以草坪、林下空间为主,其中综合性公园9个、游园21个、单位居住区庭院17个,总绿地面积767059平方米。

  强化群众生活环境打造,创建一批园林式居住区(单位)。单位居住区庭院绿化与市民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其绿化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城管部门始终坚持以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单位庭院绿化、居住区绿化达标创建活动,涌现出388家园林式单位(居住区),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以生态为底线开展水资源保护

  荆州依水而立、因水而兴,水是荆州最丰富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更是城市的灵气和神韵所在。近年来,我市把水当作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倾力保护水资源,努力打造安全韧性城市。

  加强城市绿地水域保护。一方面依照《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文件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保护城市蓝绿空间,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利用水体、控制岸线,保护水体、划定绿线,建设占地、严管红线”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优先理念,尽量做到少挖少填,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力求显山露水。另一方面严格控制水体污染。在长江岸边,结合长江大保护行动,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拆迁污染企业36家,拆迁砂石码头12处,利用拆迁地块建成临江仙公园、洋码头公园、柳林州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和长江防护林,新建城市绿地700多公顷,从源头遏制水体污染。目前全市建成区蓝绿空间总面积为47.50平方公里,全部按规划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形成水乡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

  加强城市湿地保护。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荆州地处平原湖区,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为充分发挥湿地在雨洪调蓄、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促进旅游业发展等方面重要作用,我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科学实施保护修复工程,有效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启动和持续开展城区长湖湿地、环古城湿地等保护修复项目,其中环荆州古城湿地通过开展保护修复形成的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强化属地责任。对城区每条河流、湖泊都明确“河湖长”,具体负责每个河流、湖泊保护管理,城市湿地得到较好保护。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