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读书心得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小人”看“大书”

  □ 朱智启

  上世纪60年代,大家的住房条件都不好,尤其在农村,更是简陋。父亲用从市里带来的旧报纸糊到了墙上,屋子一下就焕然一新地亮堂起来。上学后,我几乎天天放学回来站在炕上看报纸,尽管我认字的水平还处在“圆角分丈尺寸”阶段,一段文字多数都是在瞎猜,但这并不影响我读报的兴趣。

  后来,我才知道有一种“小人书”在同学中流行。“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读者群主要是小孩儿,有些不识字的大人也都喜欢看。上边是画,下面是文字,一本连环画几十页,既有画面又有故事。即使不认字也能被故事中的画面所吸引。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图文,虽然没有深刻的说教,却让人懂得了什么是好与坏,正与邪,善与恶,真与美,甚至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也正因为读了小人书,知道了许多国内外名著,这些小人书就是根据这些名著改编的。

  不禁勾起了我想读这些原著的强烈欲望。

  那时农村都把这种书叫“大书”。然而,多数有这种书的人家,都不当回事,有的拿来当卷烟纸或剪鞋的样子,有的糊成了烟笸箩;好一点的也都丢在一隅,任时光风化得纸面泛黄,没了封面与封底。那时,我经常拿自己写完作业的田字格、算数本去同学家换这样的“大书”。自然,我也是看的浮想联翩、欲罢不能,结果却是无头无尾,十分怅然。

  后街的孙二婶小时候上过私塾,整个屯子像她快五十岁的女人能认识字的没有几个。她喜欢看书。有一天,她拿来一本书,书名叫《林海雪原》。二婶看我直勾勾地盯着这本书,就把书递了过来。她说,这书是刚借到的,而且限定了三天时间还书,今天是第一天,让我赶紧过个眼瘾,也算催眠我这个“小屁孩儿”早点睡觉的一种方法。

  然而她错了。我拿过书就像当年座山雕得到了“联络图”,真是惊喜万分啊! 那时我虽然刚上小学二年级,汉字还不认全,但并不影响我看书的欲望和热情,于是我饿虎扑食般读起来。东北冬季天黑得早,不知不觉下起了雪。看着外边飘飞的雪花,读着解放军在深山老林剿匪的故事,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脑海里不断涌现出当时的画面……

  雪下了一夜,我看了一夜,总算把《林海雪原》囫囵半片地看完了。那一夜的雪花仿佛每一朵都落在了我心里,我异常兴奋,也异常温暖。

  从此,我养成了“小人”看“大书”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有幸让我认识了罗贯中、吴承恩、曹雪芹、施耐庵、托尔斯泰、叔本华、海明威、霍金等一大批中外著名作家。现在,他们每天都端坐在我身后的书柜里,静静地注视着我读书、写作,让我感到此生是如此安宁与荣幸。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