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流域治理 绿动楚天阔

  (上接第1版)

  守住底线,首先是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水,是十堰天大的事。

  为了一库净水,丹江口库区人民含泪斩断培育了20多年的上百万亩黄姜种植,百亿水产养殖业全面退出。

  为了一库净水,十堰近年共拒绝了160多个环保不达标的投资项目,560多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停转产。

  4000多公里库区岸线,步步是“高压红线”。

  1050平方公里库区水域,滴滴都严防死守。

  净水北送的十年,累计超640亿立方米清水从丹江口水库调出,自汉江一路向北,润泽京津冀豫1亿多人口。

  净水北送的十年,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全年186天达到Ⅰ类标准。这口“首都水井”,始终清澈如初。

  流域之痛,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磷矿开采与加工带来的“三磷”污染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长江与汉江流域多个城市,也是威胁水环境安全最棘手、最突出的矛盾。

  地处汉江中游的钟祥市,磷矿储量5亿吨,资源主要集中在汉江边的胡集、双河、磷矿3个乡镇。

  2018年,胡集镇南泉河总磷含量超标17倍。高峰期,群众一年环保投诉量80多起。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产品销售和招商引资,发展几乎难以为继。

  为解决南泉河总磷超标问题,胡集镇淘汰落后产能132万吨,短短17公里河流付出治水代价1亿多元,历时4年方换碧波重现。

  小镇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从过去的144天,逐步升至290天,“气质”焕然一新。

  宜昌市夷陵区坐拥亚洲第二大磷矿区,探明磷矿储量达26亿吨,占全省储量的34.5%,年设计开采能力近2000万吨。

  但同时,这里也是三峡生态屏障保护区的核心区,是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的发源地和宜昌城区200万人口的水源地。

  多年前,磷矿开采产生的废水和堆场渗滤液渗漏,时常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挖空一座山,矿渣又堆出一座山,生态被两头破坏。

  为了“一江清水东流”,夷陵区关停拆除区内所有化工企业,从此禁止划定化工园区。

  该区更将水质监测结果与磷矿开采配额“硬挂钩”——水质不达标,矿山限采。

  如今的亚洲第二大磷矿区,矿山和矿企全面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型。新生的黄柏河湿地,每年观光旅游综合收益达3500万元。

  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只抓保护与治理

  自夏商周开始,我国各历史时期水治理的重点任务,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水治理体制也随之发生演变。

  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不能“就湖北谈湖北”,而要把湖北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

  无论从政治责任、国家战略、内生发展,还是生态文明看流域之治,湖北都必须牢牢抓住“水”这一最大资源和要素,以“水”为纲统领全局,才能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核心优势,探索出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

  但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不能简单理解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更不能只抓整治和保护。

  治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

  保护与发展,有三重不同境界。只有把保护与发展统筹起来,才能从整治与保护,走向“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最终实现第三重境界——“保护就是发展”。

  只有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才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武当山水间,走出“武当山”水——依托一库净水,十堰打出“武当山”中高端饮用水品牌,将“中国好水”卖向全国。

  6条水饮料生产线,全面投产后年产能预计达5000万箱、创造产值10亿元。

  丹江口库区已成为农夫山泉、华润怡宝、康师傅等一线水企必争之地,十堰千亿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正临江崛起。

  清江鱼上岸,游出另一片天——

  鲟鱼养殖是清江流域的特色产业。20多年前,宜都高坝洲库区,密密麻麻的网箱养殖,让清江生态一度失守。

  问题不出在鱼身上,而在于发展方式。拆网箱不拆产业,清江鲟鱼开启“上岸之路”。如今,每天有超过1万罐鱼子酱,从宜都发往全国乃至欧美和中东的米其林餐厅。

  自然生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整体。

  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功能相互支撑,流域污染也互相影响。

  推进流域综合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要统筹规划、也要规划统筹,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

  三峡(坝区)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密集推进,成为我省重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探路者”与“试验田”。

  荆州、荆门、咸宁、十堰、恩施,在全省率先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襄阳在盐池河、岞峪河、八都河、后河等四河试点“小流域+”模式,探索生态美与产业绿的深度融合。

  武汉都市圈,41个县(市、区)围绕重点流域,分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顺河下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上游仙桃,成为全省第一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资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也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在不断加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中,湖北水鸟种群数量5年增长4.9倍,鳤鱼、刀鱼等稀有鱼种重现长江。一度濒临灭绝的江豚,达到令人欣喜的1249头,“长江的微笑”回来了。

  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中,新能源技术深入推动长江航运绿色发展,“湖北造”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62%,位居全国第一。

  江河万古,不舍昼夜。

  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绿色发展的新湖北故事,在新时代的大河文明中,生生不息。(原载6月20日《湖北日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