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田心怡 通讯员 王康 涂志鹏
夏至,监利市红城乡复兴村,连片的田垄波光粼粼。村民潘经志从虾塘里拉起地笼,解开笼结、轻抖几下,一只只活蹦乱跳、健硕肥美的小龙虾落入船中。
摇着橹、哼着歌,潘经志看着整齐连片的虾塘,抬高声量:等小龙虾全部收完后,就开始放水种稻谷了,“以前,只能种一季稻谷,不仅田块是散的,还全靠人工;现在机耕机种,还能养小龙虾,一亩田最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收入。”
潘经志历经的变化,也是复兴村发展的缩影。
3年前,复兴村农田碎片化严重,耕种机械化程度低,加上村民长期在外务工、大量耕地闲置,村集体负债近80万元,一度被列为软弱涣散村。
复兴村的复兴之路在哪里? 解铃还须系铃人,土地上的问题,还要从土地中寻找破解“良方”。
新任村党总支书记潘新建带领“两委”干部,一方面化零为整,将小田变大田,鼓励村民将土地流转给村组;一方面推进市场主体、村集体和村民三方利益紧密联结。
说干就干。复兴村第一时间成立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驻村干部组成的土地流转工作组,摸清荒地底数,逐户征求意见、逐个电话咨询在外务工村民建议。
可万事开头难。走访过程中,少数村民不仅不理解流转土地这一做法,对“每亩200元”的流转价格也颇有微词。
潘木洋是种田大户,除自己的5亩地外,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将闲置农田交给他代耕,“坐拥”20多亩地的潘木洋对土地流转一事表示反对。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潘新建十分理解:消解疑虑关键要让村民看到变化。(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