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荆州市委、市政府以《湖北省域战略规划》为遵循,组织编制了《荆州市战略规划》。
为何要编制《荆州市战略规划》? 这一战略规划给荆州描绘了怎样一幅蓝图? 如何推进该规划落地实施?7月25日,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操走进《行风热线》直播间,与市民在线交流,解答有关问题。
为何要编制《荆州市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编制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基础性工作,强调省、市、县规划贯通,指引全省上下目标一致、步调一致向前进。荆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对照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和“五个功能定位”,围绕“湖北所需、荆州所能”,突出荆州“水、粮、文、运”核心比较优势,进一步找准在全省格局中的定位,立足长远、指导全局,重点解决中长期发展的目标定位、功能定位、实施路径等重大方向性问题,落实高水平保护的安全底线“一张图”,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框架和支撑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负面清单,为荆州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规划引领。
明确“两地两区一枢纽”功能定位
当前的荆州,多条国家重要战略物资通道在此交汇,是铁水公“十字转运”交汇地,也是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煤炭、油品、粮食等重要物资储备保障地。坐拥“中国之中,湖北之中”的区位优势和“水、粮、文、运”的核心资源优势,荆州必须在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强能担责。
根据《荆州市战略规划》,荆州未来的核心任务是建成“两区两基地一枢纽”:
——建设江汉平原现代水网先导区。进一步发挥水资源和治水实践优势,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利用,在全省建设国家水安全战略保障区中强能担责。
——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与集散基地。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进一步发挥农业基础优势,建成一批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加快建设华中农产品冷链物流城和国家应急保供基地,在全省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中强能担责。
——建设长江中游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巩固湖北第三大港口城市地位,在全省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中强能担责。
——建设华中地区重要战略性物资储备和产业备份基地。进一步发挥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等优势,擦亮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两块“金字招牌”,高效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战略腹地建设的生产力布局,加强粮食、铁矿石、煤炭等战略性物资储备,在全省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基地、国土安全保障服务基地中强能担责。
——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荆州是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更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要进一步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在湖北文化强省建设中强能担责。
六大路径推动规划落实
紧扣荆州市情,《荆州市战略规划》明确六大实施路径,引导荆州实现发展蓝图。
一是治水引领,提升国土安全韧性。统筹人、水、地、产、城相互关系,系统开展荆州平原水网建设,协同推进自然与工程结合的防洪排涝网、多源互补的水资源配置网、水清岸绿的生态水网“三网”建设。
二是稳粮优种,扛牢中部粮仓责任。坚持藏粮于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稳步提高耕地质量。坚持藏粮于技,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枢纽赋能,优化生产力布局。以枢纽为引领,以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链补链强链,落实主要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家产业转移与重点产能备份基地。
四是强心聚核,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以荆州新城为“江汉新引擎”,强化城市中心建设。推动荆江公一体化发展,做强荆州发展极核。县城以打造江汉平原回归创业就业置业首选地为目标,以“双集中”为路径,推进就地城镇化。
五是守正创新,保护传承荆楚文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食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业链,建设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六是强化重大设施牵引,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明确重大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重点影响,整体统筹城市水网格局、交通体系、城镇空间与产业空间布局,预留基础设施廊道。
编辑观点:
通过编制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荆州市战略规划》中明确的“两地两区一枢纽”功能定位,找准了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荆州坐标”。如何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实现,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只有严格按六大路径推动规划落实,才能真正把“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