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一手硬通货,一手软黄金。经过数百年间拼搏,楚国从立国之初连祭祀先祖都需要去偷邻国的小牛,到掌控大量黄金、白银和丝绸,并以这三种世界通行的货币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之中,从而拥有了强悍无比的国力,一跃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将版图从“子不过同”的蕞尔小国,扩大到“地方五千里”的“泱泱大国”。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就是金银。”世界经济学界的这一名言,说明了金与银,就是“天然”的世界通用货币。的确,金银自古就是世界通用货币。据历史资料记载,古时候在南美洲开采的黄金,可以到欧洲各地购买商品,而西班牙流通的银元,在中国明朝时,同样也是硬通货。但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时的“交子”,则仅限于中国国内流通。可见,要充当世界通用货币,不能仅仅只是本国认同与使用,还必须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同。
从世界货币的发展来看,只有价值的硬通货才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中国殷周时期,曾经用海贝充当过货币,但得不到广泛认同,就走不出“国门”。逐渐强大起来的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重要的黄金产地之一。《管子·国蓄篇》中云,“金起于汝、汉”。显然,楚国汝水与汉水流域盛产黄金。在当时,楚国的黄金总量居“战国七雄”之冠。于是,楚国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最早使用黄金货币的地区。如同今天人民币一样,楚国金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世界流通货币。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证实,楚国于公元前五、六世纪迁都荆州纪南城后,就开始铸造黄金货币。1971年,考古人员在荆州古城以北纪南故城附近出土了一块重17.5克的楚国金币——“郢爰”。据历史资料记载,“郢爰”是楚国的金币。
众所周知,“郢”是楚国的都城之名,“爰”则是货币重量单位。早在宋代,李石的《续博物志》和沈括《梦溪笔谈》中就都有记载。而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我国出土的先秦黄金货均为楚国制造,如今已出土了三、四万克。考古专家经过检索,发现“郢爰”不仅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黄金货币,也与古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国金币一起,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黄金货币。多年来,在湖北荆州、宜城、云梦、大冶、宜昌以及安徽、河南、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等地,先后发现过楚国战国时期的金币“郢爰”。而在荆州望山楚墓里,还出土过春秋时期流行荆楚的楚国金币“金饼”。
为了实现商品交易中快速、准确称量出金币的重量,以确定其价值。楚国又发明创造了天平秤。“郢爰”是一种称量货币,其形制有两种,即正方形的金版与扁圆体的金饼。使用时切割成零星小块,通过等臂天平称量进行交换。1983年,从荆州九店战国楚墓里出土了包括一根木质衡杆,两个小铜秤盘,五件铜砝码组成的天平秤。考古人员发现,五件砝码(亦称环权)重量分别为1.35克、3.95克,15.35克、31.1克和62.1克,换算成当时的秤值,大致为二铢、六铢、一两、二两和四两。这个天平秤,如同现在的点钞机。考古证实,荆州九店天平秤比湖南长沙和荆州雨台山、溪峨山等地出土的砝码都要小,是称量楚国金币“郢爰”的专用精密衡器。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是一环扣一环。在金币大规模流行的背景之下,天平秤的大规模应用充分说明,楚国“政府”治理从粗放型走向了“精细化”管理。
在中国,货币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楚国不仅仅是最早铸行金币的,也是中国最早铸行银币的。1974年,考古人员从河南扶沟古城村楚墓里出土了18块铲状银币。这批银铲币的发现证实,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银币实物也是出自楚国。考古学家后德俊说:“楚国人不仅制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黄金货币郢爰,而且也制出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银货币。楚国的金银货币,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使用贵金属货币的先河。”
“铜贝是楚国常用贷币,流通量很大,所以历年出土很多。”正如历史学家杨宽先生在《战国史》中写的那样。楚国的金属货币不仅仅只有金与银,还有铜币,且铜制货币还非常有特色,其形状呈椭圆形,如同一个人的脸和鼻子,俗称“鬼脸钱”。因正面刻的字像蚂蚁,专家又称之为“蚁鼻钱”。由于这种面部有字、形状似海贝的铜币,在铸造时沿袭了殷周时期用海贝作为货币的习惯,所以被称之为“铜贝”。其铜色具有贝币的光泽与分离性,既可以一个个单独使用分,又能以“朋”为计量单位串起来使用,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硬币。
不过,在古代除了金银、货币和铜币等“硬通货”外,柔软、美丽的丝绸,也曾成为世界通用货币或局部地区流通的货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盛产于楚国的丝绸,也是战略物资,也是硬通货,有着与黄金一样的价值。大文豪郭沫若曾在《奴隶制时代》一文里说,“五名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可见,蚕丝之珍贵。《说文解字》里对货币的定义,就是“货,财也,币,帛也”。在不少的朝代,丝绸还成为朝廷支付官吏俸禄的“货币”之一。唐朝时,唐玄宗对大臣的赏赐,常常也以布帛的形式进行。
后来居上的楚国,从春秋后期开始,其丝织品的生产呈一枝独秀引领着当时中国时尚前沿,并沿着丝绸之路,远远销往世界各地。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从苏联乌拉干河流的巴泽雷克石墓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丝织品。那些刺绣上的花草、凤鸟等图案,其花纹风格和刺绣技法,同荆州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刺绣丝织品完全相同,是典型的楚国物品。荆州博物馆原副馆长彭浩先生非常肯定地说:“巴泽雷克第五号墓出土的刺绣纹样构图,与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舞龙飞凤纹绣品相同。”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丝绸外传的最早实例”。
楚国富了,有人眼红了。一个国家,如果只富不强,注定会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楚国,就是一个例子。秦军杀来,占了郢都,拉走了大量金币、银币和铜币。于是,秦始皇以秦币为基础推行了新的货币制度。“秦半两”,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只是,被秦灭了的楚,显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文献资料显示,直至西汉中期,楚国金币仍然占据着中国市场流通的重要份额。楚文化学者刘玉堂先生说:“在汉武帝继位前后的那些年代里,是楚灭亡以后楚国黄金货币爰金的又一个黄金期”。一个灭亡国家的货币,居然躲过秦朝“统一”的专制,延续到了西汉,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