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7月26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5版:健康周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点亮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之灯”

——记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急诊党支部支部书记王冰

    □ 记者 匡奕君 宗璇 汪漾 肖晗 特约记者 夏自宇 通讯员 鲁萌 胡艺之

    王冰救治患者。

  人物名片

  王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长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急诊党支部支部书记。

  重症医学科更为公众熟知的名称是ICU,它是不少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在这里,重症患者全部戴着各种监护设备,没有家属进出,相比其他病房显得尤为安静。

  但在荆州市中心医院ICU病区主任王冰博士的耳朵里,这里并不安静:各种仪器的报警声此起彼伏,同事们一直在高强度工作。

  在这里,王冰与他的医护团队需要全力以赴,才能将患者从病魔手中“夺”回来。

  守护用行动书写医者初心

  随时需要抢救的患者、刚动完大手术需要监测的患者、需要脏器功能支持的患者、受到严重创伤的患者……当患者住进ICU,就是把生命交付到医护人员手上。

  从事重症医学专业十余年,天天与死神展开“拉锯战”,让王冰养成了沉着、坚定、极具韧性的性格和工作风格。及时、准确、全面掌握病情,敏锐捕捉或预测变化,冷静做出专业判断,并迅速展开一系列紧急救治。每一次抢救总有他的身影,每一次病例讨论他总是求根问底,每一次教学查房他都要落实细节。

  面对处于死亡边缘的危重患者,连续加班,在节假日、深夜里,随叫随到,早来晚归,是家常便饭;冲锋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线,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武汉“风暴眼”,他义无反顾。

  2020年,王冰荣获“湖北省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永不止步的追求、永不退缩的担当,成为这名重症“卫士”身上最深的印记。

  精进为生命健康筑起坚实防线

  重症医学的发展和重大公卫事件联系在一起,也在一次次的高强度考验中不断进阶。

  身在其中,王冰见证了荆医重症医学的快速发展。

  作为湖北省地市级医院最早建立的综合性ICU,荆医重症医学科是国家级重症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省级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荆州市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委单位、荆州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如果医生不能将各门技术运用熟练,就无法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王冰说。

  急诊ECMO(ECMO小组还承担了城区及公安、松滋等周边县市的紧急救治任务)、困难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循环支持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床旁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及单重血浆置换、DPMAS等常规或多种杂合式血液净化技术……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高精尖的设备支撑,让更多生命以“奇迹”的方式,回应王冰及其团队的坚持,迎接新的曙光。

  担当促进临床质量不断提升

  ECMO是救命神器,也是一把“双刃剑”,长期使用容易引发凝血功能紊乱、大出血;气管插管可能造成感染;镇痛、镇静有并发获得性肌无力等风险……ICU救治犹如在刀尖上跳舞,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

  在王冰看来,重症治疗绝不是技术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应用的监测、治疗方法越多越好。

  因此,建立完善重症管理的质量控制与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王冰的带领下,ICU实施医疗组长负责制,每季度召开质控会,上报医疗不良事件。高强度的监测、连续性的治疗、及时的总结复盘和精细化管理,助力荆医重症医学科不断优化诊疗路径,让每位患者在最佳时机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身为一名医生,王冰争分夺秒抢救患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更是兢兢业业服务于患者。

  作为医院急诊党支部支部书记,同时身兼荆州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秘书,王冰通过党建引领,开展荆州市“重症质控行”活动,奔走在公安、松滋、江陵等县市。荆医重症医学科连续性、多方位地发挥学科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区域内重症医学科整体诊疗水平,推动重症医学科同质化发展。

  技术提升了、理念进步了,王冰坚信,无论以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抢救,他和同事们都是在打有准备之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