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1版:文艺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洪湖民间文学概况

  □ 新隄记忆工作室

  民间文学是指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的文学。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趣味的一种文学活动现象。民间文学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民间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文学作品。民间文学是相对应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而言的,这两类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它们共同的根源是原始文学。

  洪湖民间文学的主要特征

  洪湖民间文学具有以下六个主要特征:一是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二是集体性。民间文学作品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三是吸异性。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四是传承性。民间文学同风俗习惯一样,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生命力。我们现在有些民间故事或民间谚语,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直到今天,还能够以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五是直接的人民性。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优越性。六是优越的艺术性。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

  洪湖民间文学主要体裁

  洪湖地处长江中游,过去是长江中游水陆交通的枢纽,东西移民的走廊,也是多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地带。活跃在洪湖的民间文学体裁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民间谚语、红色革命歌谣、说唱、谜语、寓言、童话、笑话、对联等散落在洪湖民间。本文着重介绍民间传说故事、洪湖渔谚、红色革命歌谣三类主要流传在洪湖的民间文学体裁。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中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狭义的民间传说故事是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性散文体叙事。

  千百年来,洪湖人民在江汉平原梦里水乡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劳作、生活。人们在生活中要表达对周围人和事的褒贬,要抒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要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娱乐。在洪湖历史发现的各个阶段,涌现出了一批影响历史的人物,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陈友谅、王柏心、刘心源、傅卓然、张锡谷、陆钟汉、刘掞、李作栋、陈秀山、彭国才等一批有文有武、智勇双全、不畏邪恶、匡扶正义的杰出人物、革命志士和文人墨客。他们的故事在洪湖人民中广泛流传,历代不衰。形成了绚丽多彩、独具水乡特色的传说故事。

  洪湖民间传说故事比较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按类别分有古代神话、历史人物、能工巧匠的故事,还有地名故事、动植物的故事,更值得一述的有红色革命斗争故事,有机智人物故事及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洪湖市文化主管部门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对蕴藏丰富的洪湖民间传说故事,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搜集,给后人留下了一批优秀和珍贵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国传说故事》该故事讲述了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进击东吴乌林安营扎寨。曹操的相府、军衙设在乌林的曹操湾。这一时期曹军的所作所为,至今还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如《瘟疫流行 函相行医》、《曹操吟诗 庞统献计》、《火烧战船 曹兵大挫》、《乱箭坠地 茂林参天》、《乌林鏖战 尸横遍野》、《黄蓬大战 万铺毁塌》、《人墙护主 血流成河》、《战马腾飞 铁蹄留迹》、《关羽背主 义释曹操》、《旧部念主 乌林落籍》等十个小传说组成《三国传说故事》。

  《陈友谅的传说》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末洪湖黄蓬山人,出身于渔民的家庭。早年当过书吏,1353年8月与其弟友仁、友贵率领黄蓬渔民起义,连克沔南锅底湾、吕蒙口、茅江口、李家口等地,随及率众投罗田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后来他作了皇帝,国号为大汉,建都九江,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公元1363年),他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中流矢身亡,时年四十三岁,在他的家乡洪湖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如《青龙托生》、《灵福观学艺》、《凤凰做媒》等传说。

  《王柏心传说》王柏心(1799年—1873年)清朝道光年间人,晚清学者。出生在洪湖螺山,他自幼工诗善书、才智过人,十六岁中进士,被人称为“天下第七,湖广第一”的才子。曾教过幼年的同治皇帝。同治登基后,他辞官归故里,退居老家螺山,他秉性刚直,与人为善,名噪一时,在洪湖留下了很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如《顽童显才》、《湖广第一》、《讽宦教帝》、《王柏心吃鱼》等传说。

  除了以上三篇人物和历史故事传说外,流传在洪湖的民间传说故事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还有:署名洪唱的《洪湖赤卫队的故事》、《贺龙传说》、《江猪和白齐》、《蚌壳精的传说》、《白牯牛潭的传说》、《桂花鱼》、《鳝鱼为什么钻泥》、《乌龟的传说》、《刘心源的故事》、《清水堡》、《洪湖的变迁》等一批经典传说故事,在洪湖广泛流传,历代不衰。

  洪湖民间渔谚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还反映了洪湖人民的生活哲学和幽默感。民间谚语多数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洪湖地区的民间谚语共有五大类:一是气象类、二是物候类、三是农谚类、四是渔谚类、五是林牧商行类。洪湖地区的民间谚语具有他的独特性,其中反映渔民劳作生活的谚语居多,为了区别与其它地区、行业谚语,本文称流传在洪湖地区渔民中的谚语称为渔谚。渔谚按渔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又分为:一是养鱼、二是鱼苗、鱼种、三是成鱼捕捞、四是莲藕生产、五是猎鸭、六是观察气象、七是其他等七大类。下面分别精选几则渔谚与读者共赏。

  养鱼 深水如高楼,层层有鱼游。四季不脱青,当年长三斤。草喜清、鲢喜绿、肥水里面养胖头。宽水养大鱼。鱼一天不喂,三天不长。

  鱼苗、鱼种 青蛙叫,鱼儿跳。大麦黄,催产忙。鲤鱼产卵一条线,黑鱼产卵一大片。人怕习咀,鱼怕浑水。立春莫等一百天,捕捞鱼苗到江边。

  成鱼捕捞 涨水的鱼,退水的虾。下河先定向,掀网先抓纲。紧拉鱼,慢拉虾。春打黄昏,冬打五更。今朝织,明朝纺,抵不着下湖打一网。

  莲藕生产 折断一根荷,损失一窝藕。阳春三月出藕苫,莲子八月要摘完。稻田秧好一半谷,植莲苫好一半肉。

  猎鸭 九雁十八鸭,七十二种无名鸷。八月初一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九雁十八鸭,吃不过青头与八嗒。

  气象 日落胭脂红,明后雨夹风。东风打过更,雨在后面跟。鱼跳水,有雨来。雨来先起风,来雨也不凶。西北有了紫红云,起风就会冻死人。

  通过赏析流传在洪湖地区的渔谚,得知渔谚对渔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红色革命歌谣

  歌谣是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包括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韵文作品。它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直接表达,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内容,歌谣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劳动歌、情歌、儿歌、仪礼歌、时政歌(红色歌谣)等。

  洪湖地区的民间歌谣以红色歌谣为最具代表性,特色明显。它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以后的民间流行而传唱的革命歌谣,是洪湖苏区广大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鼓励下,为适应革命的需要而创作出来的。洪湖苏区革命歌谣内容丰富,乡土气息浓郁,语言富有江汉

  平原、水乡湖区语言特点。艺术性较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词简意深,被专家们评价为:“是能唱的革命小史,也是有韵的革命回忆录”。如红色革命歌谣《老子本姓天》:“老子本姓天,住在洪湖边;要想捉住我,除非是神仙。枪口对枪口,刀尖对刀尖;有我就无你,你死我见天”。既表现了洪湖赤卫队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又描绘出洪湖人民对敌斗争的坚毅果敢。风格明快,曲调激昂,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作用,在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洪湖解放初期,老一辈文化工作者搜集整理的洪湖民间革命歌谣近万首,湖北人民出版社选编百余首,出版了《洪湖革命歌谣选》,同时期《湖北文艺》刊载了杨子江采录的洪湖苏区革命歌谣《洪湖渔歌》。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色革命歌谣还有:《红心》、《红旗》、《十把扇子》、《洪湖是个红军窝》、《找贺龙》、《赤卫队员之歌》、《一盏红灯照湖上》、《湖水永远放金光》、《红军来了都翻身》、《太阳一出照山河》、《贺龙军》、《洪湖水大无边》等500多篇,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评论:“洪湖革命歌谣不但是当年投向敌人的炮弹,而且还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就连驰名中外的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主题歌等歌词曲,都是来源于洪湖的民歌小调和革命歌谣。”

  这些民间文学体裁不仅丰富了洪湖人民的文化生活,还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通过这些文学形式我们还可立体了解洪湖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民间信仰。我认为洪湖民间文学作品还是研究洪湖历史文化珍贵的文献资料。

  洪湖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洪湖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应该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建县初期,广大业余民间文学爱好者和群众文化工作者自发的收集了一部分宝贵的民间文学作品。第二阶段是1980年开始,根据上级工作部署,全县有组织的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民间文学的普查、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编辑完成《洪湖民间传说故事集》。

  第二阶段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分为:准备、组织、发动、搜集、整理、编选六个阶段。

  1980年底,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召开全省民间文学工作会议,部署了全省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并要求在各地培训骨干的同时拿出成果来,洪湖县参加会议的同志回洪湖后,一方面向领导汇报,另一方面对有关情况进行摸底,为1981年春荆州地区办培训班做好相应的准备。

  1981年3月,洪湖县文化馆干部傅俊生、费莉带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参加荆州地区培训,培训结束后,编印的《荆州民间传说故事集》,该集收入洪湖市廖才昭、傅俊生、夏志芳、黄树仁、卢圣才等搜集整理的民间传说、故事多篇。同时,除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外,对全县有关情况和线索,又做了近一年的调查研究。这样对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2年3月17日,洪湖县文化局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通知》,同时成立了洪湖县编辑小组。县编辑小组于3月29日、30日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后,在各公社党委领导的积极支持下各公社也相应建立了领导小组,各公社领导小组对搜集整理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如汊河公社在党委重视和支持下,建立了领导班子。党委在各种会议上强调:领导要带头宣传发动,组织骨干专题走访写信联系,张帖“征集启事”,电影放映前要利用播音等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发动。县编辑组为了及时交流各公社的工作情况,还编印了简报《情况交流》三期,有关业务资料三种,以及提出“搜集线索”、“搜集重点”供各公社参考。

  洪湖县编辑领导小组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发动工作,全县各公社都组织了一定的力量进行搜集、整理,到六月初,县编辑组就收到各公社送来的稿件269篇。在此基础上,县编辑小组于6月10日至12日,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对来稿进行初选,从中总结前段工作,经过小组审阅,初选30多篇比较好的作品,同时对一部分作品提出了进一步整理、修改的意见,并强调各公社要大力搜集具有洪湖水乡特色的传说故事。

  第二次会议后,全洪湖县搜集整理工作出现了一个飞跃的局面。一个月的时间里,来稿接近前段的总和,而且质量上也比前段高,特别是独具水乡特色的传说故事比前段多。为了加快《洪湖民间传说故事集》的编选工作,县编辑小组决定采取由各公社派人来新堤,参加各自公社来稿的编选、修改工作。这样,从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洪湖县编辑小组集中对各公社来参予修改、编选工作的同志面,实行了面对面的编选,精选民间传说故事400多篇,民间谚语3700多条,共50多万字。历时三年终于完成《洪湖民间传说故事集》初稿的审定工作。

  通过对洪湖市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系统性的研究,我完成了《浅谈洪湖民间音乐》、《洪湖民间曲艺概述》、《洪湖民间歌舞简述》、《洪湖民间工艺美术溯源》、《洪湖民间文学概况》五篇研究文章。我写作的动力是一种责任和情怀,这种责任感和情怀是源于第二代宣传文化工作者身份的认同。更主要的目的是一种传承和交待,也对得起我在岗(宣传文化系统)43年的人生阅历。通过研究我深深体会到洪湖民间文学艺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极其丰富,不是我的五篇文章就能概括的,我只是抛砖引玉,有待有志者继续深入研究。就像湖北省文联前主席周韶华老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所表述的:“洪湖是艺术的不竭之源”。愿洪湖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