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06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1版:头版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与先辈展开跨时空的对话

青年学子行万里 “唤醒”200余封红色书信

  在不久前的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上,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学生、“信·荆楚”团队负责人袁田分享的红色书信,一下子把在场师生带回硝烟战火中。

  因叛徒告密被捕后,蒋径开烈士带着眷恋和不舍,给妻子写下遗书:“你要坚定、镇静,不怕威胁、不怕艰苦,带着宗儿活下去。”

  曾参与组织秋收起义的彭之玉烈士,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然当此内忧外患、民不堪命之时,岂能安坐南窗苦读、远身避祸求一己之利?”

  ……

  通过一封封泛黄的红色书信,大家重新审视峥嵘岁月的苦难辉煌。

  3年来,“信·荆楚”团队跋涉6800余公里,深入湖北多地,寻访到200余封红色书信。

  围绕这些共产党员、革命烈士、英雄模范写给组织、同事、师生、亲友、同学的书信,该团队不仅出版了专著《信·荆楚:湖北儿女笔下的红色追寻》,还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等荣誉。这些青年学子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传播红色书信,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小切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也在寻信、解信、传信中收获了成长。

  寻信

  宋沅泊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学生,也是“信·荆楚”团队的发起人。

  2021年5月,她的高中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个浙江籍共产党人红色书信整理研究的链接引起了宋沅泊的注意。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她不禁想,“浙江有这样的研究,湖北有吗?”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在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70万荆楚儿女壮烈牺牲。

  他们用热血浇灌理想、以生命奉献国家,其中一定有人留下了反映真情实感的书信。“必须有人来收集整理这些‘散落各地的颗颗明珠’。”遗憾之中有些许兴奋,宋沅泊直言“挖到了宝”。

  她和同学开始张罗“拉人入伙”,喜欢在重大节日发文致敬先烈的学弟高思睿等成了目标对象。很快,在学院党委书记刘小燕的支持下,4人小团队正式成立。

  一开始,团队主要在网上搜集书信,但搜到的内容很有限。

  “肯定还有一些‘躺’在什么地方。”他们计划利用假期返乡的机会去档案馆或博物馆寻找线索。

  2022年暑假前,在老师的推荐下,一批新鲜血液加入团队。袁田就是此时加入的。

  盛夏时节,袁田和小伙伴走进革命老区。当时气温高、闷热异常,山路崎岖难行,有学生中暑后经过简单处理,继续上路。他们走进博物馆、档案馆、烈士故居,为红色书信拍照留档,将“珍珠”串成精美的“项链”。

  在麻城革命纪念馆,陈列着开国中将周希汉的几封信。但近距离看,信的边缘已经破损,有好几处霉变斑点。

  “这里还有一个玻璃柜子保护这几封信,不知其他先辈留下的书信是如何保存的。”袁田说,在寻访过程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些红色书信就如革命先辈一样,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静静置于某地,感受时代风云。

  周希汉将军在信中写给麻城市领导的一句话:“乃慰牺牲者之灵,随幸存者之愿”,让袁田有种撞击心灵的震颤,“那一刻,我感到很真切,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值得更多人知道”。

  3年来,“信·荆楚”团队成员深入黄冈、襄阳、随州等18个县市区寻访调研,先后觅得闻一多、恽代英、董必武等近百名湖北英烈的200余封红色书信,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贵书信。

  解信

  寻信固然辛苦,但这让大家对所学专业有了新认识。

  团队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1级学生于潇浚经常听朋友打趣,“思想政治课,挂在墙上,高高在上”。

  当亲手翻阅那些泛黄的纸张,于潇浚发现,曾被误认为“脱离实际”的理论,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信仰抉择、人生写照。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