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红色书信字迹模糊,偏旁部首缺失更是常事。大家只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入逆推,并向老师求证,最终确定一系列残缺的话语。
同时,他们还利用收集到的权威资料解读红色书信背后的故事,与先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彭之玉烈士家境殷实,本可以过安逸的日子,可他偏要参加革命。在给父母的信中,他写道:“然当此内忧外患、民不堪命之时,岂能安坐南窗苦读、远身避祸求一己之利?”
团队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0级学生李光钰手持书信复印件,常陷入深思:“换作是我会怎么选?”
红色书信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在李光钰看来,仍值得反复咀嚼。
1924年5月,《中国青年》刊登了我党早期革命家萧楚女给青年燕日章的回信。燕日章因为家庭及婚姻琐事而苦闷,向萧楚女求助。萧楚女在回信中说:“则不若去读进化论与唯物史观的社会学。从科学的领域里,才可知道宇宙之伟大而得到自己所居的地位。然后才能有一个有条理而且是科学的、进取的人生观;才不致陷于那乌托邦的迷途。”
已经成功保研的李光钰,在别人看来应该“沉浸在悠闲与欢乐中”,但他也有困惑。
周围同学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考了教师编,还有的收到了“心动的of-fer”。他困惑“研究生毕业也要工作,几年后能不能赶上本科同学,读研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李光钰在萧楚女的回信中找到了答案——“迷茫或许是迈向成熟的必要条件。我们所能做的要么读书、要么运动。”
传信
随着寻访到的一封封书信被解读出来,团队成员慢慢意识到,这笔精神财富值得让更多人知道。
一场场宣讲,在长江大学开展起来。
2023年11月15日晚,长江大学思政公选课“生命长江”第十季第八讲开讲,“信·荆楚”团队4名成员第一次成为主讲人。
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陈凯瑞早早来到教室占座。他说,平时这门课100人左右,这天人数多了一倍。
跟随演讲者的思绪,陈凯瑞沉浸其中。这堂课不仅加深了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改变了他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陈凯瑞说:“红色书信分享这种形式好,让我对历史有了新认识,鲜活的素材让人印象深刻。”
当天下课后,意犹未尽的陈凯瑞快步走向讲台,“我想加入你们”。
这次宣讲也让刘小燕看到红色书信特有的育人价值。她说,家书反映的往往是最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红色书信“小切口、大主题、正能量”的短小轻盈体态、温热的人文情怀成为典范历史的有力佐证和重要补充,也将成为青年大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素材。
在学院的推动下,团队陆续为湖北多地党政机关干部培训班宣讲60余次,4000多人通过红色书信,换个视角透视那段历史。
3年前,这支队伍成立时只有4名成员,而今已超过30人。在革命先辈事迹感染下,很多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包括李光钰在内,陆续有9人入党,有13人次担任学生组织负责人,获奖162人次。
除了常规的宣讲方式,“信·荆楚”团队还利用舞台剧的形式演绎红色书信背后的故事。
今年5月7日,在长江大学东校区文科大楼1008室,身着中山装的李光钰充满深情地朗诵黄埔四期毕业的杜永瘦在就义前写给妻子裴韵文的信,另一名同学一袭白衣诵读妻子的回信。这封回信是同学们替裴韵文写的,在历史上,杜永瘦写完绝笔信后就牺牲了,这群00后大学生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告慰英雄。
7月下旬,在学校的支持下,“信·荆楚”团队向项目实体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启动学校“红色书信展览馆”建设,袁田等9名师生前往北京、济南“取经”,学习展览陈列知识,“我们想把它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红色书信展览馆”。(原载8月3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