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0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在水稻、大豆试验田里“上蒸下煮”——

农业科研育种人用汗水浇灌“丰”景

    荆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郑金焕在大豆试验田里做育种记录。

  □ 记者 廖程帆 通讯员 黄强

  “注意,剪的时候仔细一点……”8月6日上午10时,室外温度高达40℃,在荆州农科院的水稻试验田里,水稻育种专家徐国华正在和助手李戎一丝不苟地进行杂交水稻授粉试验工作。为了追赶花期,他们每人要做100多袋试验,剪掉近8000粒花药。

  每年8月是水稻最关键的时段之一,要经历拔节、孕穗、扬花抽穗三个生育过程,这也是他们最忙、最辛苦的时候。为防止中暑,徐国华和同事每天早上6时就赶到水稻试验田里工作。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越来越高,水稻田里更是“上蒸下煮”,人仿佛被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即便穿戴了防晒护具,不一会儿,他们的衣服也湿透了。

  “为了对每一株水稻授粉和生长情况做好监测和记录,我们必须下田,这些数字是不可能坐在办公室里面估计出来的。头顶烈日,脚踩泥土,上烤下蒸,汗流浃背,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徐国华说。

  不远处的大豆试验田里,荆州农科院高级农艺师郑金焕同样顶着烈日在做育种记录。现在是大豆的鼓粒期,是即将成熟的关键时期,任何变化都要详细记录下来。这片大豆试验田主要是做大豆育种和省大豆区域试验。不管气温多高,她每天都会到田里观察并记录数据。在21亩试验田里,她已经完成1000余份记录。

  这个炎热的夏天,荆州农科院近40名科研人员奋战在科研育种一线。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数据,他们在烈日下用脚步丈量着炽热的大地,用汗水保粮食丰产丰收。他们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不断进行育种科研试验,让良种惠及千万家。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