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汪彤 通讯员 徐文静 杨喆 实习生 王永希
7月底,盛夏晌午刚过,监利市分盐镇裕牛村朱思荣、朱立勇父子戴上草帽再次出门。烈日当头,地烫脚,水烫手,绿叶都晒蔫了。没走几步,背上衣服全汗透湿。
“这么热的天还要出门干活?”父子俩相视一笑:“双抢嘛,抢种抢收,不插‘八一秧’。”按农时,7月中旬收割早稻,8月1日前插完晚秧,半个月完成抢收抢种,时间赶人。
阡陌纵横的田野好不热闹。早稻散发着耀眼金黄,收割机驶过,颗粒归仓;收完早稻的田里,犁耙水响,白花花一片;耕整好的田里,插秧机“嗒嗒”驶过,株株晚稻秧苗整齐地插进泥土,给农田换上一袭绿装。
从金黄到青绿,这种“双抢”的色彩,在画家笔下,它是美丽色彩的浪漫演绎;在诗人眼里,它是丰收与希望的有序交替;而在农民看来,它是一年的生计。
“双抢”,曾是“最穷”的农民在“最苦”的农村干的最累的活。为了填饱自家肚子,上缴公粮水费,农民寄希望于用双倍艰辛换取双倍收成。这是父亲朱思荣的“双抢”。后来,“打工经济”撑起农民致富愿望,数亿农民背起行囊扎进城市,“双抢”渐渐远去,成为寥寥背影。
令人意想不到,“双抢”这项农民最不愿干的农事,最近两年随着双季稻恢复性增长反而日渐增多。看似违背农民意愿的“双抢”逆生长释放什么信号? 儿子朱立勇的“双抢”有何变化? 父子跨越世纪的“双抢”接力,诠释了怎样的“三农”变迁?
从上缴公粮水费到种粮拿补贴政策供给让农民“双抢”劲头高涨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除了上缴农业税、特产税、屠宰税等,还有“三提五统”和其他各种费用。据统计,1995年全国1/3省份农民负担都超过国家规定的5%限制,湖北也不例外,亩均负担300元。
监利是全国产粮大县,130万人口中农民约百万之众。“双抢”就是养活当地农民的不二选择。
朱思荣坦言,因为负担重,农民多种一季就多一季收成,早稻是交给国家的,晚稻才是自家的。也因为负担重,不少农民抛荒进城务工。朱思荣就把兄弟姐妹的几十亩田收拢自己种。
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征收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种粮不仅不交钱,还能挣钱。
多年来,我国持续强化政策供给和资金保障,释放支持粮食生产积极信号。2022年到2023年,农业农村部连续开展双季稻轮作试点。我省加大双季稻扩种力度,今年提前下达双季稻奖补资金4453万元,调动农民“双抢”积极性。
老朱算账:今年抛开开支成本,早晚稻合计亩均纯收入550元,加上各种补贴330元,种一亩双季稻,能挣约900元。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散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个种植主体了解到,双季稻亩产约2000斤,比种一季中稻多收三五百斤,多收入三五百元。
“现在粮食安全成为国家战略,只有多种田才能多收粮,粮食安全才有保障。”朱思荣说,国家不断推出新政策增加种粮收益,“双抢”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
从“累到脱层皮”到“农机把歌唱”生产力跃升让“双抢”走向从容
监利种双季稻由来已久,近3年来面积稳中有增:2021年22.45万亩,2022年24.34万亩,2023年25.05万亩,今年与去年持平。
朱家双季稻面积也逐年递增,今年上百亩。说到“双抢”,父子俩神色不一。
朱思荣回忆当年“双抢”,一脸沉重。4亩早稻,全家累趴。割谷用镰刀,犁田用水牛,割完稻谷再插秧,忙完田里忙禾场,打谷、晒谷、收谷……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到脱层皮,都是“双抢”应有之义。
在他看来,“双抢”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十天半月里抢收早稻抢种晚秧,错过时间就会减产;“双抢”是一场与天气的较量,恰逢最闷最潮三伏天;“双抢”是一场体力竞赛,从割谷、整田到栽秧,从脱粒、晒谷到装仓,10多道工序,一道都不能落下,挑谷挑得肩掉皮,插秧插得手溃烂。
今年家里种上100亩早稻,朱立勇笑着说:“比较轻松!”跟父亲的苦和累相比,儿子的轻松何来?
“现在有机械,没以前那么累。”朱立勇说,现在收谷不用镰刀用收割机,犁田不用牛用耕整机,插秧不用人用插秧机,全程机械化不说,而且机械不断迭代升级,功能越来越强大,甚至出现无人驾驶插秧机。
以前,父亲的4亩田“双抢”要半个月;如今,儿子100亩田的“双抢”只要三五天。
目前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7%。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让“双抢”变得从容许多。
从换工互助到甩手掌柜社会化服务让更多农民愿意“双抢”
朱思荣回忆,以前“双抢”忙不过来了就请亲戚朋友插秧,然后再去还工。“换工当时很普遍,解决劳力不足。”朱思荣说,有时甚至连人带牛都拉过去帮忙。
2011年,监利诞生首家育秧工厂,为农民提供社会化育秧服务,获利不菲。短短3年,当地育秧工厂增至43家。紧接着,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成为现实,全程社会化服务也随之出现。
家里有不少机械的朱思荣看到其中商机,就邀请好友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育秧、耕、种、收、飞防等“一条龙”全程机械化服务。
村民夏红喜种双季稻14亩,今年“双抢”当上彻头彻尾的“甩手掌柜”。他说,有了合作社,自己不下田,自己还能腾出手来做收购小龙虾生意。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