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越来越多的农机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市场竞争激烈,倒逼朱立勇提高服务品质,让农民享受高水平“双抢”服务。
朱立勇介绍,以前机手出门插秧,只要把田插满就行,至于成活多少不关心。现在不仅要插整齐,更要讲成活率,否则来年没人找你。不得已,朱立勇把“双抢”机手分为育秧、耕整、机插秧、飞防、收割等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制定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目前合作社发展成员226人,“双抢”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分盐镇1/3早稻面积,还辐射到黄冈等地。
“农机合作社不仅竞争,还合作。”朱立勇说,“双抢”时节,农机合作社之间相互调配秧苗、机手和机具等现象非常普遍。
近年来,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全省有35760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农机服务组织超过6700家,未来的“双抢”只会越来越轻松。
从盲目捡田种到适度规模经营三权分置让“双抢”有更多赚头
2000年春耕备耕时,监利某乡镇无人翻耕下种的耕地占全乡耕地一半左右,撂荒现象严重。愿意种田的农民就把撂荒田捡回来自己种,久而久之当作自家田。
后来中央提出“三权分置”,允许农民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看到政策曙光的朱家父子,开始四处流转土地,家里田亩越来越多,接近200亩。父子盲目乐观很快被现实“打脸”。
2014年以来,监利推广“虾稻共作”提升种粮综合效益,土地流转费水涨船高,每亩从300元涨到800元。在朱立勇看来,土地流转费超过600元就不划算,流转面积越大可能会越亏本。
何况,在双季稻生产中,风险也是双倍的,春季低温、夏季高温热害、汛期洪涝、秋季寒露风等都是威胁,不少农民因品种搭配不合理、生产茬口没接好、农机具调运不及时等原因,导致减产减收。
身边不少案例印证农业种植规模越大,风险也越大,“规模不经济”就出现了。这也让父子俩逐渐意识到,摊子铺得太快,超出管理能力,只会事倍功半。
多年试错,朱氏父子盘算种植100亩双季稻,规模比较适中,风险可控,还能节本增效。
朱立勇说,100亩规模的农资需求量比一般散户大,采购往往是批发价,机械化作业费用也便宜两成,综合算下来,每亩能节省成本180元。
适度规模是散户无法比拟的优势。朱立勇把多余精力投入社会化服务,一年收入30万元。
夕阳西下,百亩稻田褪去金黄,换上绿装。望着绿油油的秧苗,朱氏父子满脸欣慰。今年“双抢”顺利过去了,老朱没有往年的疲惫,小朱也有不错的收益。父子俩的“双抢”,从负担变成服务,从生计变成生意,一场跨世纪的“双抢”接力就此完成。
记者手记
□ 崔逾瑜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双抢”已逐渐摆脱繁重农事的符号意义。
20年来,“双抢”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它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而是一键启动的全程机械化操作;它不再是单家独户的起早贪黑,而是一种定制的个性化服务。以前青壮劳力不堪重负,如今七旬老人轻松搞定;以前手脚并用成天泡在田里,现在穿起皮鞋当起甩手掌柜。
20年来,“双抢”的社会功能变化很大。它不再是农民吃饱的生计,而是农民增收的途径;不再是恶化干群关系的因果链,而是团结农民的连接点;不再是税赋负担下的辛苦选项,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自觉行为。它承载传统农业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推动现代农业的平台功能不断强化。它给了合作社更多的市场业务,给了农民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满足了更多农民还想留在土地上的意愿。
从形式变化到功能转变,是“双抢”时代背景的变迁。旧“双抢”时代,农业支撑工业,农民奉献国家,牺牲巨大。如今国力日强,财政补贴农民,工业反哺农业,不仅是金钱上的回馈,更多是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业是“重中之重”,必须优先发展,必须强农富农。近年来,我国加大“三农”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机装备改造升级,不断为农业现代化提速。
旧式“双抢”已是久远记忆,鲜有人提及。它是传统农业的不可或缺,农业进程的阶段产物,留下过浓墨重彩,但这种记忆终将淡去、消失,被充满现代意蕴的“新双抢”所取代。
“双抢”之变,折射农业变迁,也折射社会进步、民富国强。
(原载8月10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