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记者 王子瑶 柯以鹏
“妆造约拍”推升景区旅游热
放眼都是战国美人,细看还有汉服同袍……在古城宾阳楼景区,一路都能看到束发盘髻、手持刀扇的女孩。每位古装美人,都有摄影师跟拍,甚至还有专门的服装道具人员陪同,仿佛置身于影视基地。
“节假日,拍古装的,人挤人。特别是宾阳楼景区,人都走不动。”景区一家冷饮店工作人员赵先生说,现在天气热,平时约30人、周末有近百人来拍古装。游客大都是提前1天预约,下午4时左右来化妆,5时开始拍照。
“节假日,前来租赁战国袍和妆造、拍摄的游客络绎不绝,日最高接待游客47组,每组2人或一家人。”荆州市郢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汉服荆州)负责人蒋平介绍。
战国袍带热的不止美景美人,还有美食、特产。记者发现,宾阳楼景区游客大部分来自宜昌、西安、武汉等城市,90后、00后的年轻人居多,消费水平一般在300元至500元之间。拍照后,这些年轻人喜欢按照小红书、朋友圈的指引,到大赛巷、新风一路等美食街,品尝风味小吃,采购荆州特产。
妆造店催旺暑期经济
今年初,随着战国袍逐步“出圈”,汉服从销售横跨妆造,新兴业务成功转型,并呈现无限活力。
据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荆州宾阳楼景区附近500米左右,11家汉服妆造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5家汉服妆造店主要布局在张居正街,大部分妆造店在6月左右开门迎客,浓墨重彩迎接暑期旅游经济。
昨日,记者来到古城宾阳楼,虽然天气炎热,仍有不少游人换上汉服在景区行走,并逐一到宾阳楼上、城门洞内、张居正故居打卡留影,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
“我们穿上这古代袍子,能感受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这袍子宽大、轻薄,凉快!”来自贵阳的杨兴荣夫妻专程到古城打卡,感受荆州2000年来的历史文化。68岁的杨兴荣兴致致勃地穿上汉服,戴上竹制斗笠,仿佛是来自古代的文人墨客。杨兴荣说,他和老伴是第一次来荆州,这里的古城墙保存得非常完好,围绕古城走了2小时,一路风景非常美,不虚此行。
战国袍的出处,来自于位于荆州的马山楚墓。今年初,战国袍频频在荆州“出圈”,吸引了一批批汉服热爱者、摄影青年以妆造店为创业赛道,拉动了荆州妆造店的火爆。
从第1家到15家,自张居正街、黄金堂路、荆南路、荆中路到洋码头,妆造店正在荆州各景区呈遍地开花之势发展。
抓住战国袍妆造热的风口,作为资深汉服爱好者的杨礼琳,于今年3月在张居正街推出古城景区第一家妆造店。杨礼琳表示,资深汉服爱好者都知道,战国袍的出处,来自于位于荆州的马山楚墓,所以全国各地的游客,甚至外国游人都纷纷来荆州试穿、试拍战国袍。
妆造业促“流量”为“留量”
“古城有历史文化底蕴,以战国袍为主的妆造,跟古城墙很配,拍出的片子也漂亮,我们非常看好荆州妆造市场。”妆造师、汉服爱好者月下表示,汉服文化需要传承,汉服妆造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市场很大。民间汉服文化需要政府政策和活动的支持,比如支持举办花朝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吸引更多游人参与,培养文化自信。
妆造一般半月上手,为了持续提升妆造水平,月下已经学习近一年时间。她希望相关部门支持妆造培训、评定等,不断提升创业者或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吸引更多汉服爱好者来荆旅游。
主打战国袍的琳琅汉服店店主杨礼琳表示,妆造经济可以多元发展和竞争,希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或比赛,提升妆造行业整体水平,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打造妆造一条街,并吸纳美食、礼品、非遗产品等业态集群发展,让游客在张居正街实现“吃住行娱购游”,提升客人的旅游体验。
如何拉动荆州妆造行业的发展?市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扶持服装租赁、写真摄影、妆造等新行业,根据从业者需求,可推出妆造技能培训、评价活动,提升妆造技能水平,带动更多居民就业。
市文旅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抓“新文旅”的创新动能,不断丰富和拓展本地消费供给,将“流量”变为“留量”,持续提升“软服务”,推出系列举措吸引全国人民来到荆州,带动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