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纸张普及前中华先民最普遍的书写载体,频频亮相于大众的文化生活。
“当历史的一隅被照亮,简牍深处潜隐的文脉、先民的生活、民族的精神,重新被我撞个满怀。”在某社交平台评论区,讲述简牍文化的电视节目《简牍探中华》刚刚收官,就收到了观众的催更。
线上播出有热度,线下参观有人气。在湖南、湖北、甘肃等地的多个博物馆,关于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西北汉简的相关展览迎来参观热潮。
简牍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能形成“出圈”之势,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已用数十年的考古和研究,去铺垫这一文化热潮。
发现周文王的遗言、古文《尚书》重见天日、发现最早的十进位算表,仅清华大学相关研究团队的战国简修复、释读成果,就揭开了不少历史谜题的答案,引得年轻人关注。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热爱、研究简牍的青年人,钻进了这项“慢工出细活”的事业,扎进了发掘现场、实验室、博物馆等研学场景。一切,只为几千年前的文字今朝再度传扬……
溯——与历史“相遇”
当一卷卷简牍沉入泥土,它们记述的历史便与这些竹质、木质的书写载体一道,开始了长越千年,甚至更久的沉睡。而手执工具、在考古现场小心发掘的考古人,便是这些历史遗存的唤醒者。
“在保证简牍原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永远是简牍研究这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参与过多次简牍发掘与修复工作,在他看来,这“第一步”走得好不好,关系到简牍研究后续工作的成效。
2023年5月6日,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嘴考古现场,考古人员正在雨中对竹简进行现场发掘。墓葬内有大量简牍,这让人们很惊喜;但简牍的存放位置很“刁钻”,大家又为文物提取工作发愁。
“最为棘手的是头龛内的竹简。”赵阳回忆,常规整体提取文物和周围环境的“整体打包法”,并不适用于这里的情形。如果对整个头龛进行整体打包提取,不仅需要扩大提取范围,增加提取难度,而且可能会殃及龛内两件易碎的陶盂。一旦陶盂破碎,存于其中的竹简便会受到损伤。 (下转第2版)赵阳(左)在清理、揭取秦家嘴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