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那些年,投奔吴地的楚国人

    曾侯石铜鼎。

    荆州楚王车马阵。

    伍子胥像。

  □ 吴廿浦

  近日吴文化博物馆举办“荆州——千里江陵”特展,铜剑彩漆,目不暇接,让人不禁联想到吴楚两国的关系,率先进入脑海的几位人物,貌似都是从楚国逃奔而来,例如伍子胥、项羽等人。细细梳理这段岁月,投奔吴地的人物背后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隐隐推动,颇为奇妙。

  由楚入吴的三组代表

  在楚国800年历史中,投奔吴地的人颇多,其中申公巫臣与狐庸父子、伍子胥与伯嚭同僚、项梁与项羽叔侄是其中代表。

  第一位由楚入吴的名人是“申公巫臣”,芈(音米)姓屈氏,名巫(一名巫臣),字子灵。他在楚国卷入绝世美女“夏姬”争夺战,虽然最终侥幸抱得美人归,但付出了逃离楚国的代价。

  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接受晋国的命令,带着三十辆战车出使吴国。他来到吴地后,将中原的车战技术传授给吴军将士,让骁勇悍猛的吴人战力更上一层楼。他又让自己的儿子狐庸担任“行人”(相当于外交官,主要职责是掌管国家邦交,负责接待国宾以及出使列国),打通吴国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加速吴国文化的发展。

  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人,因遭到迫害而投奔到吴国。伍子胥一家是楚国王位继承人“太子建”的死党,因卷入楚平王父子之间的矛盾,导致家毁人亡,他偕同太子建先后在宋国、郑国两地流亡,可惜太子建卷入郑国内乱被害,万般无奈之下伍子胥只好投奔吴国。伯嚭也是因楚国激烈的内斗,投奔到吴国进行政治避难。伯嚭的家族遭到令尹子常的针对,全族被诛,土地财富被瓜分。伯嚭一人侥幸逃生,为报仇赶到吴地,投奔伍子胥。

  伍子胥到吴国后,投靠在公子光门下,为其寻到专诸行刺吴王僚,帮助公子光登上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之后他推荐孙武担任吴国的客卿,让其训练军队,为打败楚军奠定基础。伍子胥建议吴王,联合唐、蔡两国共同对楚国发起进攻,经过五次交战,吴军最终攻克了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仓皇出逃。伍子胥在攻陷郢都后,找到楚平王的坟墓,将其尸体挖出并用鞭子抽打三百次,以此报父兄被杀之仇。伯嚭在吴国的经历比较简单,他先是通过伍子胥的帮助站稳脚跟,费尽心力训练军队,之后以副将的身份,参与吴伐楚的大军,一路攻破郢都,报了家仇。

  项梁与项羽叔侄原是楚国贵族,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防止各国的旧贵族起兵反抗,将他们全部迁徙到秦地监管。专门记述项梁、项羽叔侄事迹的《史记·项羽本纪》提到项梁作为反秦人士四处联络志同道合之人,在秦国旧都栎阳县犯了事被逮捕,靠着多方打点才免遭牢狱之灾,后来又因故杀人,不得不躲藏起来,最终出于安全考虑来到官方统治相对薄弱的苏州。

  项梁来到吴地后,很快在当地站稳脚跟,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项梁还在吴中广泛结交贤能的士大夫,更是与秦朝地方官搞好关系,得到会稽郡守殷通的信赖,也为反秦大业打下基础。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是吴中少年的偶像;秦始皇出游会稽时,项羽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壮语;在吴县举义之际,他亲手砍下殷通的脑袋,单人只剑在郡守府内连杀将近一百人,吓得旁人趴倒在地不敢起来,一幅威风凛凛的英雄模样。

  仔细观察申公巫臣与狐庸父子、伍子胥与伯嚭同僚、项梁与项羽叔侄等人的经历,能看出吴地并非避难的首选,他们大多先在中原各地观望,之后才选择吴地作为避难与复仇的场所。吴地相对蛮荒落后,人往高处走,楚国逃难人员向往中原的繁华,但吴人性情悍勇,当地潜力巨大,可以助力复仇,因而他们最终选择奔吴。

  离楚:王权下的郡县制与封建制

  观察楚国800历史,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人不仅投奔到吴地,也逃亡到中原各国,甚至往死敌晋国跑,其背后是郡县制的大手在推动楚王削弱贵族权力,增加王室实力。

  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周天子将全国的土地逐层分封给各级贵族,贵族们世代在自己的领地里面自治,同时履行纳贡与军事守护周王室的职责。此法在土地扩张期间效果绝佳,一旦陷入停滞,周天子手中可分封的土地有限,诸侯不再完全听话,容易出现各自割据的局面。春秋战国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分封制”的效能不断衰弱,无法适应时代。

  各国对此都在思考破解之道,例如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起到过一定作用,但最终没有走出分封制的桎梏。楚国则最早完成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出“楚县”的政治模式,成为后期郡县制的雏形。

  楚武王“熊通”第一个采用县制,即由君主直接任命官员治理地方,且不能世袭。描述春秋历史的典籍《左传》记载,公元前676年,熊通率领军队吞并了汉水流域的权国,改权国为权县,任命权国国君做县尹。不久后权君发动叛乱,楚王熊通发兵平乱,重新在权县选拔人才做县尹。之后随着楚国的不断扩张,县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楚王把几个县联合在一起,设立郡一级的组织,用以集中人力、物力,更好的参与到激烈的兼并战争之中。

  县的首领为楚王直接任命,且不再世

  袭,楚王可以直接控制,大大加强了以楚王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找到了一种破解分封制困局的新路。在加强郡县制的过程中,楚国贵族的势力不断被削弱,为了安抚对方缓和内部矛盾,楚王采用“封君制”,即封君在封地有一定量从属自己的军队,但规模太小,左右不了诸侯国大政。楚王通过郡县制,一步步摆脱对贵族集团的依赖,加深对国家的掌控,在此基础上贵族的处境不断下降,动辄削地灭族,导致人才外流加剧,反过来对楚国造成威胁。

  春秋时期,楚国灭亡他国后,在其土地上设立县,派遣“县公”或“县尹”治理。“申公”就是“申县”管理者的意思,因此申公巫臣实际上是申县县公,“巫臣”才是他真正的姓名,“申公”两字表明地点与官职,是一种尊称。巫臣是楚庄王的心腹大臣,他在为庄王服务期间,劝阻国君赐田给令尹“子重”,又打消了司马子反迎娶夏姬的想法,得罪了两位大贵族。等到楚庄王去世后,巫臣惧怕遭到两人报复,立马向新君楚共王申请到齐国出使的任务,想要远离国都,以免大祸。可是子重、子反两人不依不饶,甚至开出高价要求齐、晋等国把巫臣送回楚地。幸好巫臣才能被晋国看重,成为邢邑(今河南温县)大夫。奈何不了巫臣的子重与子反转而收拾其在楚国的族人,从而削弱楚王的势力。

  伍子胥家族的悲剧与巫臣极其类似,表面上是楚平王在奸臣费无忌的挑唆下,强行夺走太子建的王妃,导致父子失和,伍家成为冲突之下的牺牲品。实则伍家根深叶茂,是楚国大贵族。春秋中期,伍子胥的先祖伍举就劝谏楚庄王振作精神,远离酒色,产生了“一鸣惊人”的成语。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傅,位高权重,负责辅佐帝王。

  伍家是典型的地方贵族,且与楚王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他们越是发展,楚王便越是难以安心,担心伍家尾大不掉,在地方自成体系,形成割据势力。为避免形式恶化,楚平王借着与太子的矛盾,顺势对伍家狠下辣手,把伍奢及其长子伍尚一并处死。

  春秋早期,贵族之间的争斗颇为讲究风度,宋襄公作战时不愿伤害老人小孩,要求堂堂正正打仗,不耍弄诡计。楚国人则自诩“蛮夷”,经常打破各种常规,采取极限操作,致使内斗激烈,让楚国人才外流,甚至产生“楚材晋用”的成语。楚才流失的时间恰好与郡县制在楚国的推行同步而行。楚王有了可靠且不能世袭的官员后,贵族的重要性变弱,国内人才过剩,也就不怕外流。

  秦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断绝了项梁等人的上升通道。秦朝官员靠着皇帝的任免,主要来源于统一战争中兴起的军功集团,以及六国投奔过来的客卿,他们占据朝廷中大大小小的职位。对项梁等六国旧贵族而言,他们无法加入朝堂,成为官僚中一员,顶多当个富家翁,寄人篱下。内无出路的情况下,项梁等人聚集在一起,时刻准备反秦。

  郡县制在推动楚国进步的过程中,加剧上层矛盾,让站错队的贵族动辄就被灭族,从而产生一批对楚国心怀怨愤的流亡人才,投奔到吴国,加速当地的发展,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等到秦统一天下后,郡县制通行全国,先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昔日的楚国贵族流亡到吴地,在此积蓄力量,反过来又为复国而奔走,宛如一个轮回。

  入吴:敌人的敌人都是朋友

  东周时期国家众多,楚地逃亡人员为何钟爱吴地,喜欢扎堆来此? 其背后是一种朴素的敌友关系转变,也就是敌人的敌人能算朋友。

  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争霸,导致楚国与中原各国关系紧张,因而申公巫臣先是趁着出使齐国的机会跑到晋国避难,又献晋吴联盟之策夹击楚国。到了春秋晚期,楚国与中原关系缓和,伍子胥难以借北方强国的力量复仇,加之楚国东边的巢国、舒国亲楚,伍子胥在过“昭关”(位置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时,急得一夜白头才蒙混过去,东奔到吴国。项梁等人原本身陷秦朝内地,一举一动都受到牵制,为积蓄力量他们来到偏远的吴地。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战略眼光与高明智慧。

  申公巫臣父子对吴国的帮助很多,在军事上,他们传授给吴人先进的战车阵法、射御技巧等,使吴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使得吴国能够有效地对抗楚国,多次攻破楚国的城池,如巢、徐和州来等地;在政治上,帮助吴国与晋国结盟,让吴国开始与中原诸侯接轨,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在文化上,带来了中原的礼乐

  文化,使吴国首次任用外人为卿,并派遣狐庸作为行人游说江汉一带的夷族和小国,使之叛楚归吴。他们的到来使吴国频繁与中原往来,登上了以华夏为中心的中国历史大舞台。

  他们在苏州也留有遗迹。申公巫臣的墓位于姑苏城东边的“将门”附近。

  伍子胥对吴国的影响颇大,堪称吴楚、吴越之间的重要推手,在军事上,修筑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引荐了兵家至圣孙武,协助训练军队,使得吴国迅速强盛起来,又亲率军队攻楚,最终攻破楚都郢;在政治上,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使其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在吴中之地“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仔细考察太湖流域周边地理、水土、矿藏等资源,认为姑苏地区西边紧靠太湖,北面丘陵密布,能阻挡楚国的大军,东南两面有平原沃野,利于农业生产,属于建立都城的上佳位置,因而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子城,让苏州建城史能上溯到2500年前。

  苏州城内姓“胥”的名物众多,比如胥江、胥门等。胥江由太湖西北通往长江,相传是伍子胥所开,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也是太湖东部的重要出水口,承载着货物运输的重任。

  胥门位于苏州古城西部,是水陆两通的进出要道,据《吴地记》载,伍子胥的住宅位于苏州城西,紧贴着城门,故而城西的大门就被称作“胥门”,在吴语中“胥”“西”同音,一 语双关,颇为巧妙。记录东周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著作《吴越春秋》提到,伍子胥死后,其头颅被悬挂在胥门之上,等到越国大军从胥门进攻时,伍子胥显灵,激起一片飞沙走石,让越人只能转攻东边。神话传说虽显荒诞,其背后是苏州人民对伍子胥这位悲情英雄的认可与喜爱。

  项羽也凭借着自身的名气,给苏州留下“江东父老”的成语,似乎把吴中当作故乡,把地方百姓当成亲人。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便借用项羽的话语,说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突显出项羽人格的高大伟岸。

  大大小小的奔吴楚人遗迹,见证着吴楚两地的文化交流,是苏州人民对英雄人物的怀念,蕴含着百姓朴素而美好的祝福。

  吴楚两地一衣带水,境内长江贯穿其中,往来交通极为便利。早年关系对立,后来很多楚国投奔而来的人曾经借助吴地的力量完成复仇,也将楚国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传播到此地,随着彼此交流的加深,两地“共饮长江水”,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些年,投奔到吴地的楚国人就是其中的先驱。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