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卢艳 胡威虎
纸张普遍使用前,竹木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之一。一枚简牍,甚至其上的一个字,就可能揭开一段尘封记忆,填补一段历史空白。
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三大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依托单位之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30余年修复竹木简牍13万余枚,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文物光芒,让简牍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
正值暑期文旅消费旺季,荆州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由荆州博物馆发掘并收藏的,最著名的竹简是张家山汉简,1984年发掘于荆州江陵县张家山247号墓。张家山汉简可谓是一场古代文献研究的大丰收,内容涉及军事、医药、律法、数学等多个领域,别看这些竹简其貌不扬,可都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展台前,沉浸在荆州博物馆讲解员雷双慧的讲解中,通过一枚枚简牍品读历史。
“书于竹木”——荆州出土简牍展厅内,简牍古朴典雅、字迹清晰,但它们刚出土时却是糟朽难辨、软如面条。在荆州的“文物医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经过专家20多个步骤的修复,它们才得以重见光彩、“开口说话”。
荆楚地区出土的简牍,年代最早为战国早期。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修复部主任赵阳参与过多次简牍发掘与修复工作。在他看来,手执工具、在考古现场小心发掘的考古人,便是这些历史遗存的唤醒者。
“在保证简牍原貌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发掘,永远是简牍研究这趟‘千里之行’的第一步。这‘第一步’走得好不好,关系到简牍研究后续工作的成效。”赵阳介绍,在长期的实践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由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为国内多个省市、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保技术支撑,完成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
发掘与修复,是简牍研究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这不是一场求快的比赛,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历史遗存唤醒者们把接力棒稳稳地传给了简牍释读考证、文化传承传播的同行。
荆州胡家草场汉简、龙会河北岸楚简被评为2019“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王家咀楚简被评为湖北“2021年六大考古”发现,枣林铺楚简被列入“2020中国重要考古发现”。荆州博物馆不断整理、阐释考古成果,已陆续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作品30余篇,《荆州枣林铺楚墓竹书》(多卷本),预计明年6月出版第一卷,胡家草场汉简已完成第一卷《岁纪》,正筹备出版事宜,龙会河楚简和王家咀楚简正在整理中,将尽快出版研究成果。
简牍,书写着文化的深沉记忆,蕴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作为“楚国故都”,荆州市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发掘中阐释,通过文物的保护修复,持续推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奋力打造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环生说,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不断厚植城市文化底蕴,不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不断塑造城市特质品格,奋力书写荆州文化改革发展绚丽新篇章,进一步激发新时代荆州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