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荆文静)秋季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日,市市场监管局、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立秋时节饮食消费警示,提醒公众在外就餐选择正规场所,慎食高风险食物,谨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夏秋交替之际,温度湿度变化频繁,饮食宜温、淡、素、鲜,不吃过冷、硬、烫、辣、黏的食物,以避免引起胃肠不适。市市场监管局、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消费者,应到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正规食品经营场所,选购包装完好的食品,注意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限等,谨慎购买裸装和拆零销售以及易受污染的食品。食物贮存不当或未充分加热、未烧熟煮透,或生熟交叉污染极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应将食物烧熟煮透后食用,尽量吃当餐加工的食品,对于打包的饭菜或冷藏过夜的剩菜剩饭,确认未变质后,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使用冰箱冷藏食物时要避免生食和熟食接触,防止交叉污染。外出就餐要选择环境整洁、证照齐全的餐饮场所,注意辨别食物外观是否正常,慎食生冷类食品,防止餐饮浪费。
立秋之后,餐桌上水产品、野生蘑菇以及泡发的木耳、银耳等食物增多。市市场监管局、市消费者委员会提醒,鲜活水产品运输过程中因天气原因易缺氧死亡,特别是黄鳝、螃蟹等死亡后极易变质,消费者选购时应以鲜活水产品为主,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谨慎生食;目前预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办法是不采食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谨慎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蘑菇,不轻易食用市场上售卖的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木耳浸泡太久易受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引发食物中毒,家庭在加工木耳或银耳时要注意洗净表面,使用干净容器和水泡发,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如需过夜应放在冰箱冷藏室,泡发后如果发现耳片发黏、软、无韧性或有异味一定要丢弃,不要食用已变质的鲜银耳或木耳。
消费者在食品消费过程中一旦发生腹泻、呕吐等症状请及时就诊,并注意保存好就餐发票、就诊记录、检验报告等相关证据,以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发现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12315、12345热线或在12315互联网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