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4版:沙市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沙市区建强基层队伍

描绘“群雁齐飞”新图景

  本报讯(通讯员王晓龙 蔡秉轩)荆州市实施“群雁工程”以来,沙市区结合实际,细化落实举措,不断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聚焦选好“头雁”、护好“群雁”、引好“归雁”、育好“雏雁”,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本领过硬的“雁阵群”,绘就一幅“群雁齐飞”的奋进新图景。

  强化约束激励选好“领头雁”

  多角度审查。建立完善村(社区)“两委”成员候选人区级资格联审机制,落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区级备案管理制度,全面把好入口关,坚决把“带病头雁”挡在门外。扎实做好村(社区)“两委”干部的调整优化,2024年累计对40名村(社区)“两委”候选人进行区级联审。

  严要求管理。强化“一肩挑”党组织书记监督管理,调整连续两年年度考核排名摆尾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名。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制度,实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期承诺和年度述职评议,加强对村干部履职监督和评议考核,增强基层干部责任意识。

  多渠道激励。研究制定《沙市区激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实施办法》,探索完善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奖励和收益增量奖励,并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排名前列的村集体进行奖励,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动态增长机制,社区工作者报酬人均年增长4200余元。

  聚焦培训提能护好“群雁阵”

  注重思想锤炼。组织开展村(社区)“两委”全覆盖培训,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每年培训班的“第一议题”,统筹党校、农业、民政、财政等师资力量,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廉政建设等内容,开展专题辅导,打造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群雁队伍”。

  注重系统培养。创新“岗前培训+履职培训+专业培训”模式,与长江大学合办“社区干部培训学院”,组织社区党组织书记赴武汉观摩学习。推行在职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近3年累计开设6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培训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250名社区工作者已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占比39%。

  注重实践历练。充分发挥“杜妈工作室”等3个“名师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采取导师帮带、拉练比拼等方式,分批挑选后备骨干跟班学习,累计跟班培养5名社区党组织书记。

  聚力人才引育筑好“归雁巢”

  系好“归雁”乡情纽带。大力实施“一村一名荣誉书记”“一村多名发展顾问”计划,公开选聘42名“名誉书记”、96名“发展顾问”。举办“荣誉书记”“发展顾问”聘任仪式,统一颁发聘任证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沟通联系机制,村党组织书记每月与“荣誉书记”“发展顾问”联系不少于1次,村“两委”干部点对点联系“荣誉书记”“发展顾问”,实行定期恳谈、节日问候、拜访亲属。

  激发返乡创业活力。推动村级发展顾问团合理运用自身掌握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等,通过宣传推介、建言献策、投资兴业、牵线搭桥等方式,帮助村争取项目、引进企业、招才纳智。顾问团成员累计提供招商引资有效信息17条,推动招商考察13次,直接或间接促进4个项目进村、1030万元资金到村。

  深化农村人才建设。推动城乡教师有序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12所城区中小学与乡镇学校“一对一”结对共建,选派60余名骨干教师到乡镇学校交流。落实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制度,组织医院专家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教学和业务指导,选派乡镇卫生院骨干到医院进修,培育乡镇医疗卫生人才400余人。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投身乡村,选派20名科技特派员、105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常年服务乡村一线。

  坚持拓源提质育好“雏雁苗”

  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内育+外引”相结合方式,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区级累计公开选聘村级后备干部99名,25名村级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水”。建立社区工作者储备库制度,通过后备库累计补录社区工作者60名,有效解决人员断层、工作断档等问题。开展社区工作者“回家工程”,推行居住地社区工作制度,累计将11名跨社区、跨街道工作的社区工作者调整回居住地社区,就近包保网格(小区),解决交通不便等问题。

  完善科学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沙市区公开选聘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沙市区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传、帮、带”联系培养机制,全程抓好跟踪培养,全面提升后备队伍整体素质。

  树立能上能下导向。加大从优秀村(社区)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力度,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渠道,累计推动26名符合条件的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岗位管理,确保基层干部有劲头、有盼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