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朱河是老家樟树是故乡

  □ 彭桂生

  我生在山青水秀的江西樟树,我长在鱼丰粮茂的监利朱河。老家朱河商镇誉为“市廛殷盛”的小汉口,故乡樟树药都素有“清江碧障”的阁皂山。那里缓缓流淌的朱河水与绿盖如荫的香樟树,是生我养我、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地方。

  一曲《谁不说咱家乡好》常在耳畔回响,老家故乡在我心中占有同等份量。曾记得祖辈父辈不远千里背井离乡,从遥远的小山村来到朱河小镇上。十三岁的父亲朝气蓬勃怀揣梦想,一路坎坷一身汗、一个包袱一把伞。先屈身大药铺帮工学徒什么都干,后经营小本药店如愿以偿当老板。识文断字抓药辨材凿壁偷光,成家立业抚儿育女饱经风霜。公私合营父亲成为国营中药材公司职员,恪尽职守吃苦耐劳年年被评为先进和模范。老人家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中药材事业,用生命书写了樟树药帮的光辉篇章。

  老家朱河历史悠久贸易发达文化灿烂,宋朝立埠清乾隆年间商民辐辏最繁盛辉煌。朱河初名芦陵河、源于明末万历年间同名老人,河因人名、人依河兴、街傍河旺。

  七里青石板长街深深车辙印刻满沧桑,似一条蜿蜒巨龙上起老人仓下至鹿苑庵。

  三百多家商铺鳞次栉比蔚为大观,明清木楼青砖黛瓦雕脊飞檐的民居和小巷。令人称道的还有那三十多家大小药房,中药已然成为治病疗伤的唯一良药妙方。朱河人杰地灵灿若繁星都是定国安邦的将帅贤才,古有清代山西布政史胡大任和朱材哲知府镇守台湾。

  今有湘鄂西苏维埃革命英烈崔琪和董达山,还有在此发迹的名商巨贾黄少山和沈万山。朱河的吴巷刘巷祠巷土地巷布满河正岸,朱河的流糖饼叠汤丸三蒸四糕唇齿留香。朱河的夜色迷人凉席竹床密布门不闭户好乘凉,朱河街的车轮声木屐声打更声吆喝声余音绕梁。朱河通江达湖河水清澈见底鱼游虾戏碧波荡漾,朱河的轻工业崛起种类齐全农耕船获国家金奖。我是听着朱河街上的故事、喝着朱家河的水、数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伴着杨柳日渐成长。

  我常漫步在古镇的长长大街与小巷,追寻儿时的胜利小学和朱河中学读书朗朗。沧海桑田人生如梦转眼七十载,一幕幕感人画面让我心潮澎湃心驰神往。

  故乡樟树五千年文明之花尽情绽放,江西四大古镇之一的药都声名远扬。“方国都邑、六朝治城、千年古县、四代故郡”,“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名不虚传。

  樟树因树得名、因酒立市、因盐闻世,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访。“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进樟树不灵”,樟树药俗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记得五四年长江发飙激起千层浪,为保大武汉监利分洪顿成泽国汪洋。朱河人舍小家顾大家疏散到湖南岳阳,母亲身怀六甲拖儿带女辗转故乡避难。八月桂花开我诞生在原樟树镇福城巷,洪水退后襁褓中的我随家人返回朱河家乡。

  我五次重返故里行走在回家的路上,樟树的变化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城市高楼林立道路通畅生活奔小康,农村田沃物丰小车洋楼城乡胜天堂。十年前中国药俗会授予樟树“中国药都”?美誉,综合实力和投资潜力双双进入全国百强。樟树似伞虬枝如荫根深叶茂光前裕后,庇佑彭府子孙连绵兄弟姊妹抱团取暖。常回家看看奔向樟树就是奔向诗和远方,品着四特醇闻着中药香我陶醉在温柔的梦乡。

  老家故乡都是家、朱河樟树都有爱,家是人生驿站、生活乐园和心灵港湾。有家就有寄托、就有动力、就有希望,朱河樟树两地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为什么我常怀对家乡的眷恋?

  因为那里有乡音乡情乡愁和乡土气息,还有童年少年时代的影子足迹与念想。我曾饱含热泪挥笔创作了无数篇追忆文章:“情思潮涌忆朱河”、“我的家在朱河街上”,“药都樟树尽朝晖”、“朱河飘荡着樟树药香”……

  热爱家乡、思念亲人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我骄傲,我自豪! 朱河是老家,樟树是故乡!我要祝福两地父老乡亲“幸福生活千年万年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