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2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8版:时事关注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蛟龙号”从深海带回5种生物

  新华社“深海一号”8月28日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8日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第9次下潜作业,潜航员傅文韬、下潜科研人员张睿妍和王琪从4706米深海采集到5种生物样品。

  当日的下潜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处海盆进行,最大下潜深度4706米。“海底地势平坦,布满直径1厘米至4厘米的黑色结核。我们在海底完成了2500米的航行和测线任务,分区域采集到底层海水和沉积物等样品。”王琪说。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方面,据张睿妍介绍,对比本航次在海山进行的下潜作业,海盆的生态系统有显著差异。在约5小时的海底作业中,共观察及拍摄到肉食海绵、玻璃海绵等近10种海绵生物,采集到海参、海绵、海百合、海星、珊瑚5种代表性生物样品。

  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表示,这些样品弥足珍贵,中外科研人员在船上实验室完成样品处理后,将带回科研机构进行深入的生物分类学、生态学等研究,以丰富人们对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