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30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1版:头版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从四机公司与长江大学产学研深度互融,看荆州持续推动校企双向奔—赴—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8月26日,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机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身着工服、头戴安全帽,紧张而忙碌。一旁,中石化机械公司高级专家王云海正与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李美求带领的团队现场探讨油气开采科研技术难题解决方案。

  一个月前,四机公司与长江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超高压全电动油气压裂成套装备研制及工业化应用”“深层复杂油气超高压压裂井口及管汇的研制与应用”两项成果分获2023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机公司和长江大学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是我市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我市持续推动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推进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的同频共振,实现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一项项走出实验室的科技成果,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后,成为推动荆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十年一剑”实现技术革命

  非常规油气埋藏深、压力高,大多分布在山区,工程条件极为复杂。多年来,我国在非常规油气开发过程中始终面临国产压裂装备功率不够、进口装备又“水土不服”的困境。同时,随着“井工厂”高效低成本压裂发展,对装备超高压能力、单机功率、排量及可靠性等提出新挑战。

  有了市场需求和目标,“超高压全电动油气压裂成套装备研制及工业化应用”等项目应用而生。四机公司与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携手,在关键技术、基础材料、产品实验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经过10余年不懈努力,以王云海、李美求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及团队,攻克了电动化及超高压三大核心技术,一举掌握了大功率长寿命压裂与大排量混砂技术。

  项目组研制大型压裂及配套装备160多套,在涪陵、胜利国家级页岩油气示范区应用,提速提效60%以上,成本下降20%至30%,实现了压裂绿色电动革命,近三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4.27亿元。研制的系列井口装置及管汇产品在新疆、吉林、川渝等10多个油田区域成功应用,累计压裂时长超过7000小时,近三年新增产值10.58亿元,成为深层复杂油气高效安全开发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

  “红色协议”开启深度互融

  “过去,我们与四机公司虽然有较多联系,但因互不隶属,缺乏有组织的沟通平台和载体,存在资源难共享、活动难协同、服务难互通的痛点。”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德强说。

  一头是科研院校、一头是企业一线,一纸“红色协议”将他们联结成一个共同体。

  2022年6月,一场特殊的签约仪式在四机公司举行,该公司党委与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公司自动化设备厂(所)党支部与学院教工一支部结成“党建联盟”,实现政治理论联学、阵地资源联享、党员队伍联建、科研攻关联动、廉洁文化联创、文体活动联谊。

  此后,双方以培养复合人才、深化科研合作为重点,进入了你来我往的“蜜月期”——每半年开展两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每月举行一次前沿性技术讲座,每年开展技术攻关合作,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两个支部的频繁互动,带动了双方单位职工的深度互融。

  党建联盟成立后,双方共开展大型联建活动10余次,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增幅达到50%以上,开展科研合作的教师团队由以前的2个增加到8个,学院70%教师参与到联合攻关项目中,实现了成建制结对共建。

  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荆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江汉平原科教创新中心,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让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机衔接。2023年度,我市19个项目获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12项为企业、高校院所牵头完成。

  地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用紧密融合,结出累累硕果。2023年,部省高校支持荆州科技创新对接活动、武汉理工专家荆州行等成果供需对接活动接连不断,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达205项,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40.04亿元,同比增长79.88%,增速全省排名第二。

  特别是在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形成了以长江大学、四机公司、嘉华科技等高校和企业为支撑的石油石化“三集群两基地”,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市科技局副局长郝勇介绍,聚焦“4611”现代产业体系,我市重点围绕智能家电、汽车零部件、石油石化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累计登记科技成果473项、全省排名第二。2023年,共收集“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20项,已有18项取得突破性进展。

  □记者赵叶秋胡威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