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9月06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赋能新质生产力

  9月5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郝勇做客直播间,就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大赛、科创平台建设进展情况等,与广大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近年来,荆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江汉平原科教创新中心,不断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速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让创新“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有机衔接。

  技术合同与科技成果登记成果丰硕。技术合同登记方面,2023年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40.04亿元,排名全省第5,较上年增长79.88%,增速全省排名第2;2024年1至7月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15亿元。科技成果登记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登记科技成果377项,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2;截至目前,已累计登记科技成果476项。2023年全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5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23年,全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5项。

  校企校地对接活动成效显著。积极组织开展校企对接活动,为高校与企业“牵线搭桥”,让科技成果更加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武汉理工专家荆州行等供需对接活动18场次,促成多个科技成果达成合作意向;2024年以来,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进县市、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会(化工专场)、荆州市医工交叉融合交流研讨暨供需对接会等供需对接活动23场次。推进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成立市科技局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工作专班,细化工作任务,形成《荆州市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2024年度工作计划》。

  科技成果孵化培育提质增效。推动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提档升级。加快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改性工程塑料及零部件开发省级中试基地等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众创空间26家。组织开展孵化机构认定、备案、绩效评价等工作,推动长江大学科技园参与2023年度省级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工作,获评良好等次,全省排名第2位。

  奖补政策“干货”满满

  近年来,我市积极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奖补政策措施,完善产学研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收益财政给予20万元补贴。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由收益财政10给予万元补贴。对首次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由收益财政一次性奖励1万元。

  在科创平台建设方面: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由受益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30万元;对新建的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奖励50万元,建设运行资金按《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指南》配套;对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的平台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对国家、省级立项的科研专项,由受益财政按20%经费给予奖补。

  在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方面,严格对照《荆州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后补助实施细则(试行)》,对经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成果买方实际支付技术交易费用10%的后补助,单个项目或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

  此外,我市还制定《荆州市众创空间管理办法》,引导全市众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专业孵化服务能力;制定《关于加强市科技系统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通过营造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出台《荆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建设包括中试基地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00余家;积极筹建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荆州)等机构,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交易机制;草拟《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6)》荆州工作清单,以有力措施助推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发展。

  科创平台建设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积极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高水平建设和运营两大创新策源中心、推动孵化机构提质增效,科创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在平台体系建设方面,深入推进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打造天网荆州专区、荆州地网体系,初步建成“中心+节点+驿站”的“1+9+N”企业创新需求采集地网体系,并通过地网体系加强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对接,持续推动线上创新资源汇集和天网平台需求线下对接撮合。截至目前,天网荆州专区已入驻企业1840家,累计发布需求589条,已有119项成功案例。出台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谋划建设省级成果转化平台10家,新建及推动孵化机构提档升级21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

  在创新策源中心建设方面,建成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并于2023年2月正式运营,先后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及各类科技企业40余家,与长三角国智中心、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已成为试验研发、招商引智、企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大学城(荆州科创大走廊)展厅和路演大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数字产业创新中心一期(城市大脑)已进入试运行,市城运中心、智慧城管指挥中心已经入驻。

  在孵化机构建设方面,加快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孵化基地建设,已建成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改性工程塑料及零部件开发省级中试基地等3家,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7家、众创空间26家。积极组织开展孵化机构认定、备案、绩效评价等工作,完成2023年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申报认定、备案工作,申报、获批、备案了一批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

  编辑观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研究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市不断构建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全市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体系效能实现新跃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加速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实际产业化应用结合不紧密、转化效率不高,企业科研水平不足、研发投入较少,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承接能力有限,是当前荆州在科技创新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补齐短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创新链的“好技术”变成产业链的“新应用”,才能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提质的同频共振,才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