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勋斌
秋风起,万物收,正是人间大补时。在这金风送爽的季节里,大自然慷慨地馈赠着它的精华,而在这诸多珍馐之中,洪湖野生甲鱼,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珠,被誉为营养之冠,滋养着无数渴望强健的体魄。
“甲鱼”,这二字轻启,便仿佛能嗅到湖水的清新与鳖甲的醇厚,它既是餐桌上的珍馐美味,又是中医典籍中的一味良药,滋补肝肾,清肝明目,软坚散结,功效卓著。忆往昔,马俊仁的中华鳖精,曾如神助般助力运动员们驰骋赛场,其威名至今仍在耳畔回响,令人赞叹不已。
在这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季节里,甲鱼似乎也懂得藏匿自己的行踪,它们深潜于碧波之下,偶尔探出头来换气,也不过是惊鸿一瞥,转瞬即逝,让人难以捕捉其踪迹。但在这片广袤的洪湖水域,却隐藏着一位打甲鱼的高手,他的名字,如同秋风中的一股暖流,温暖而神秘——他叫徐三堂。
徐三堂,监利县汴河镇匡老村的一位普通渔民,年方48,英俊潇洒,身材魁梧,自幼在湖边长大,与湖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家排行老么,却练就了一身捕鱼的好本领,尤其是那打甲鱼“枪法”,更是出神入化,弹无虚发,百发百中,被誉为“甲鱼枪王”。
夏日炎炎,是甲鱼频繁露面的时节,也是徐三堂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但如今,秋风已起,秋意寒凉,甲鱼深潜,他是否还能续写传奇? 带着这份好奇与敬仰,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一睹这位民间高手的风采。
在徐三堂的引领下,我们穿梭于幽静的湖泊与河港之间,最终在一片鱼塘边停下了脚步。此刻的徐三堂,从容不迫地从背包中取出甲鱼枪,熟练地安装完毕,然后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坐下,静静地等待着甲鱼的到来。
他手中的钓杆,长约六尺,反背在右肩上,钓线则是进口牛筋线,结实耐用,末端吊着一枚沉甸甸的铅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我们围坐在徐三堂身旁,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10分钟、30分钟过去了,水面依旧平静无波,但我们的心却随着徐三堂的目光而起伏不定。他双眼如炬,穿透碧绿的水面,耳朵则像江豚一般敏锐,捕捉着水底的每一个细微声响。突然,一阵急促的“嗖嗖”声打破了宁静,徐三堂双手如电,瞬间甩出钓杆,那细长的牛筋线划破长空,直奔对岸而去。紧接着,一条丝线在水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迅速朝岸边驶来。原来,徐三堂已经成功地将一只3斤多重的甲鱼钓了上来! 这甲鱼的壳子比乌龟硬,腹部呈现灰黑色,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宽约3厘米、深约1厘米的白纹。它野性十足,爪子锋利,乱跑欲逃。待我们观赏完毕后,徐三堂便把那甲鱼放回水中,让它回归自然。他这精彩的一幕,让我们目瞪口呆,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民间高手的由衷赞叹。
在惊叹之余,我们仔细观察着徐三堂自制的甲鱼枪。这杆枪造型独特,枪管可伸缩自如,既便于携带又威力巨大。在手柄处安装了一个手摇式风车轮,里面缠绕着进口牛筋线,线的末端则是一个沉重的铅砣,能够轻松地将钓线甩至数十米外的水面。正是这杆神奇的甲鱼枪,陪伴着徐三堂走过了30多年的捕鱼生涯,见证了他的汗水和荣耀。
徐三堂的故事远不止于此。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甲鱼枪法的传奇经历。30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夏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跚而至,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徐三堂心生怜悯,将老人请进家中避雨并热情款待。老人感念其恩德,便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打甲鱼绝技传授给了徐三堂,从此,徐三堂便踏上了成为“甲鱼枪王”的道路。
听着徐三堂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生动的捕鱼场景,感受到了他对这片水域的深深眷恋和敬畏之心。他不仅是一位捕鱼高手,更是一位生态保护的倡导者。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只有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