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0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4版:石首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石首市人大代表杨炎华带领村民发展稻虾产业——

“一只虾”成就一个“亿元村”

  □ 通讯员 陈卓 李彪 徐妍慧 王岗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石首市人大代表、调关镇槎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始终将这句话牢记在心。担任村党总支书记8年来,他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稻虾产业,以一只小龙虾成就一个“亿元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槎港村南邻三菱湖、宋湖,北靠长江,湖泊水面参差包裹陆地,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价值,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小龙虾养殖让杨炎华看到了前景。

  瞄准方向后,杨炎华号召全村一起发展稻虾产业。但这条路开始走得并不顺畅。“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村里的小龙虾产量不高,个头小,卖不到好价钱。”养殖户易湘理说,养殖第一年,自己亏损了一大笔钱。

  “那段时间,杨书记常常到我家中来了解情况。”在易湘理眼里,杨炎华为人十分和善,心里时刻装着村子的发展情况。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杨炎华联系村里的6名镇级人大代表一起走访村里所有养殖户,详细了解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亏损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们发现,养殖户对饵料投放、水位控制等技术把握不准,严重影响了小龙虾的生长。“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养殖技术必须得跟上!”几经辗转,杨炎华邀请到长江大学和市里的农业专家团队来到村里,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

  “现在,专家们每年至少要来我们村里3次,同时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得益于此,易湘理的养殖技术快速提升。他说,槎港村水质好,现在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大,卖的价格也高,再加上稻谷一起售卖,每亩农田能收获近5000元,有时行情甚至更好。

  良好的养殖效益,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产业,槎港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明显增多。然而,村里养殖农田有限,难以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养殖需求。

  为此,杨炎华时常带领村民到相邻县市考察,寻找合适的养殖农田,鼓励大家把产业拓展到村外。“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会跟着去。”杨炎华说,经过一番努力,槎港村在华容、监利、江陵等地成功流转稻虾田16000亩,稻虾产业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槎港村民共承包本村及周边县市稻虾田26000多亩,平均每亩收入近5000元,槎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今年,设在该村的石首稻虾科技小院还成功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名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