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陈卓 李彪 徐妍慧 王岗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石首市人大代表、调关镇槎港村党总支书记杨炎华始终将这句话牢记在心。担任村党总支书记8年来,他带领村民积极发展稻虾产业,以一只小龙虾成就一个“亿元村”,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槎港村南邻三菱湖、宋湖,北靠长江,湖泊水面参差包裹陆地,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价值,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小龙虾养殖让杨炎华看到了前景。
瞄准方向后,杨炎华号召全村一起发展稻虾产业。但这条路开始走得并不顺畅。“由于养殖技术不成熟,村里的小龙虾产量不高,个头小,卖不到好价钱。”养殖户易湘理说,养殖第一年,自己亏损了一大笔钱。
“那段时间,杨书记常常到我家中来了解情况。”在易湘理眼里,杨炎华为人十分和善,心里时刻装着村子的发展情况。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桥梁纽带作用,杨炎华联系村里的6名镇级人大代表一起走访村里所有养殖户,详细了解小龙虾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亏损原因。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他们发现,养殖户对饵料投放、水位控制等技术把握不准,严重影响了小龙虾的生长。“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养殖技术必须得跟上!”几经辗转,杨炎华邀请到长江大学和市里的农业专家团队来到村里,为村民开展技能培训。
“现在,专家们每年至少要来我们村里3次,同时开展理论知识培训。”得益于此,易湘理的养殖技术快速提升。他说,槎港村水质好,现在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大,卖的价格也高,再加上稻谷一起售卖,每亩农田能收获近5000元,有时行情甚至更好。
良好的养殖效益,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产业,槎港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明显增多。然而,村里养殖农田有限,难以满足村民们日益增长的养殖需求。
为此,杨炎华时常带领村民到相邻县市考察,寻找合适的养殖农田,鼓励大家把产业拓展到村外。“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会跟着去。”杨炎华说,经过一番努力,槎港村在华容、监利、江陵等地成功流转稻虾田16000亩,稻虾产业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槎港村民共承包本村及周边县市稻虾田26000多亩,平均每亩收入近5000元,槎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亿元村”。今年,设在该村的石首稻虾科技小院还成功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