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秋游石首绣林山

  □毛运秀

  今年国庆期间,我们文友一行相约前往石首,去寻访袁中道所写《游石首绣林山记》中的绣林山。

  车窗外,秋色渐浓,田野静美,天空蔚蓝,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而树木的绿意将退未退,草木将黄未黄,风过,片片落叶如蝴蝶一样飘飘然震动翅膀。似乎每个生命都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我不由得想起袁中道在《游石首绣林山记》中写:“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

  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到达石首。在黄沙碎石铺就的小道上,我们穿过东岳寺,直奔绣林山。沿途就见右边有天然形成的山崖高峻,与绣林山相对,像两个千年静默的知音,看浪起潮落、看千人留迹、万人寻踪。路边的瓜果藤蔓已枯黄,树木迎风而立,乌桕的叶子是红的、黄的、绿的,阔荚合欢高大的枝丫上挂着黄色的豆荚、女贞树上绿色的小果子还在生长,只有木芙蓉,一边卸下黄色的叶片,一边又孕育粉色的花朵。

  到绣林山脚下才知道上山的道路封着,我们沿着周边路径寻找。袁中道他们游绣林山是从哪里出发,哪里上山,观景最好的制高点在哪里? 我也想找个制高点,看那水石相搏之景,是水冲不动石,还是石拦不住水,或许是水石早有约定,它们要在这相亲相拼相守呢?

  400多年过去了,绣林山作为石首三国文化中最靓的名片,那种水石相搏的壮美景观已难寻旧迹。在这里我们追寻三袁足迹,重温经典游记,在绣林山脚下,作家张红朗诵了袁中道的《游石首绣林山记》,我们在她铿锵有力的诵读中再次领略了大江从三峡奔流而来,遇绣林山石,水石相搏的壮观景象。

  由于上绣林山的路封着,我们上不去,就听本地的史学家们讲绣林山的来历,绣林山原名阳岐山。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到东吴招亲,迎娶孙夫人,诸葛亮和关羽在石首阳歧山隆重迎候。诸葛亮命令士兵将荆州运来的川绫蜀锦,从山脚到山顶张挂起来,还派1000名将士披红挂绿,200名才女持宫灯迎接。周围的老百姓也手持彩旗、锦幛前来欢庆,山上山下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刘备和孙夫人赞叹道:“真是锦绣如林啊!”后来,人们便将阳歧山改名绣林山;讲山顶有绣林亭、孙夫人望夫塑像,山腰有纪念刘、关、张三义寺等。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有山没水缺了灵动,有水没山缺了沉稳。在石首,有山峰耸立,有江水围绕,更有一群爱山爱水的文史爱好者。

  返回的路上,天已黑,虽然这次我们没有登上绣林山,但当我闭着眼睛感受汽车起伏的波浪时,想到袁中道在《游石首绣林山记》中写:“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轩,小如哀玉”的画面。

  自然界的水与石相搏,也正如人生中的逆境与挑战,能够激发出人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石头在江水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美丽和有魅力,士人在遭遇坎坷和不平时,也能激发出创作出传世文章的力量。

  绣林山,这座见证了历史变迁的山,虽然我们没有登上去,但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一种与过去英灵的对话,一种与自然灵魂的交融,一种与历史共鸣的感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