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匡奕君 卢成海 特约记者 潘健兴 通讯员 李辛迎 黄引
国庆期间,当人们享受假期欢乐时,荆州二医卒中中心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用敬业和专业,守护群众生命健康。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救治,每一次为生命点亮希望之光,都化作对生命的敬礼。
“自今年9月以来,我院进一步大力优化卒中、胸痛、创伤三大中心绿色通道流程,通过绿道流程优化,时间节点缩短,使得静脉溶栓患者DNT能够控制在30分钟以内、DPT控制在90分钟以内,为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提供坚实保障。”荆州市脑卒中防治中心主任、荆州二医院长龚道恺表示。
82岁老人急性脑梗死,27分钟快速溶栓解危
“医生,快救救我家老爷子……”10月
4日晚8时08分,一阵急促的求救声,打破了荆州二医急诊科的宁静。只见,一群人急冲冲地进了抢救室。其中,跑在最前面的那名男子,还背着一位病重老人。
经过询问得知,当天下午5时40分,82岁的赵大爷吃完晚饭后突感头晕,说话含糊不清,走路也不稳。在家待了2个小时后,老人症状越来越重,家人赶紧将他送到荆州二医。
赵大爷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等病史。根据老人的症状及快速检查,急诊医生第一时间判断,老人中风的可能性大,随即启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
很快,荆州二医神经内科副主任、卒中中心副主任张安兴等卒中专家及时赶到。
当天晚8时20分,来院仅12分钟,老人就被送进CT室。8分钟后,完成头颈部相关检查。头部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考虑为急性脑梗死。同时,头颈联合CTA检查也提示,老人脑部的后循环大血管多发重度狭窄。
脑梗死,就是大脑血管由于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及时再通血管,成为抢救此类患者的关键。临床上,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治疗方法,是血管再通的主要手段。可是,这些急救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时间窗,时间越短效果越好,而超出了时间窗,患者预后往往不佳。
老人于下午5时40分发病,此时尚未超过4.5小时最佳溶栓时间窗。当晚8时35分,张安兴在CT室为老人进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1小时后,溶栓结束,堵塞血管再次被打通,恢复正常供血。
DNT时间(从患者入院到开始静脉溶栓时间)是评估卒中急诊救治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具有重要影响。按照国家标准,DNT时间为60分钟以内。而赵大爷从晚8时08分急诊接诊,到晚8时35分开始溶栓,DNT时间仅为27分钟。正是荆州二医卒中中心高水平救治能力及多学科高效协作,为抢救老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老人中风后浑然不知,急诊取栓救回一命
“由于不知道是中风,差点害了自己的性命,幸亏被医生护士救了回来。”78岁的刘大爷说。
10月5日,刘大爷发现自己下肢行走时不得力,但并未在意。第二天早上6时,他睡醒起床,发现下肢难以行走,且吐词不清。此时,老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中风的症状。
5小时后,也就是10月6日上午11时02分,老人才被子女送到荆州二医救治。
“老人以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大量吸烟史,9年前做过肠道手术,3年前又做过疝气手术。这次刚入院时,老人面部歪斜、言语不清、肢体偏侧无力,有明显的中风症状。”张安兴说。
老人入院后,急查头颈部相关检查,排除脑出血可能,确诊多发急性脑梗死。
由于老人对中风的不了解,导致其来院时,发病时间早已超过4.5小时的黄金溶栓时间窗,患者椎基底动脉大血管重度狭窄,只能选择急诊介入治疗。可老人家属不同意介入手术治疗,张安兴只好为老人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侧支循环药物保守治疗。
当天下午5时20分,老人病情持续恶化,需要马上手术治疗,否则生命难以挽回。
在张安兴耐心解释下,患者家属最终同意手术治疗。下午5时40分,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晚6时53分,血栓成功取出,闭塞的椎基底动脉血管再次开通。术后,刘大爷意识恢复,肢体活动改善。
建立卒中中心,开启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形成上下联动的区域急救网络,集院前急救、院中急救、术后康复于一体,是抢救卒中病人的有效方法。2019年5月,荆州二医成立卒中中心,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为依托,整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超声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资源,成立了院前急救急诊组、静脉溶栓组、脑血管介入组、神经外科组、神经康复组、重症医学组等卒中救治小组,建成一支完善的卒中救治体系及救治团队,为卒中患者赢得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