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0月2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0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洪湖市人大:

聚焦“小切口”激发洪湖治理“大能量”

    瞿家湾镇人大代表组织并参加群众“共同缔造”板凳会。

  今年以来,洪湖市人大常委会以“聚力清渠洁岸·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为主题,聚焦洪湖水质改善提升,组织各级人大代表选择“小切口”36个,开展活动842次,提出意见建议146条,推动办理民生实事132件,激发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大能量”。

  “小板凳”传播环保“大理念”

  瞿家湾村下湾组紧邻景区主要景点,内荆河缓缓流淌,两岸居住着638户、2900余村民。

  因生活污水直排河中,加之河道淤积,河水汇入大湖,影响大湖水质。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人大代表根植于民,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把环境治理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全镇人大代表形成共识。

  为改善沟渠水质,打造“一河清水、两岸洁净”的美景,全镇人大代表迅速行动。

  代表们组织下湾组群众开起“板凳会”,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节水净水生产生活方式:“门前屋后垃圾和臭水要整治。”“旱厕容易滋生传染病,要改造。”“洗菜洗衣用完的水,要处理干净再排。”

  老百姓逐渐形成“参与环境整治 呵护一渠清水”的共识。他们纷纷参与到旱厕拆改、河道清理垃圾、植绿护绿、放养育苗、种植水草、房前屋后垃圾清扫等活动中。

  如今的下湾组已是“一河清水映老街、游客如织景如画”。

  “小农膜”折射环保“大动力”

  螺山镇双红村鼓励村民建设“家庭农场”,种植特色蔬菜,吸引游客观光采摘,发展农旅产业助村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确保农药包装、大棚地膜等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置,保障土壤、水系、环境洁净,成为一道难题。

  镇人大组织代表深入双红村等地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强农业废弃物回收,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建议”。

  洪湖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承办代表建议,在双红村试点开展“废品兑积分 积分换商品”活动,1斤农药瓶或废地膜兑换1积分,1积分兑换0.5元商品。

  全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引导村民回收废弃地膜、农药瓶等到指定地点兑换,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各村群众积极性不断提升,参与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洪湖治理的源头力量不断涌现。

  “小厕所”破解环保“大难题”

  汊河镇小港村新河口组四面环水,一座浮桥与岸上相连,住着55户、183人,村民世代以湖为生,是典型“渔村”。

  围垸住户生活污水排放是个大难题。镇人大组织代表奔走呼吁,积极推动新河口厕所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镇人大主席游春波组织人大代表、发动群众,积极推进厕所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先后完成55户旱厕拆改、1000米道路硬化、文体广场修建、村级美化亮化等项目。

  如今的新河口,沿湖两岸居民厕所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污水微动力处理站高效运转,汊河镇人大代表以实际行动守护着洪湖岸边这“水清岸绿”的美景。

  “小水潭”蜕变环保“大产业”

  万全镇万电村地理位置偏远,且地势低洼,历史上形成20多个黑水潭。

  为改变现状,镇人大调研提出“关于加强万电村黑水潭整治,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环保产业的建议”。

  镇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和驻村工作组筹措资金36万元投入劳力400余人、机械10多台套,对万电村黑水潭和连通沟渠进行了彻底清理。

  完成清理后,镇人大又积极招引市场主体,将20余口水潭经营权进行外包。

  如今,这些水潭已种上荷花、放养财鱼,变成了“聚宝盆”一池池摇曳的荷花,变成了乡村振兴的“锦上花”。

  万全镇正阔步走在建设“生态宜居、和谐美好典范”的幸福路上。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洪湖市人大常委会将充分聚焦全市中心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实作风服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局,组织各级人大代表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在市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人大优势、彰显人大作为”,努力绘就“绿水青山洪湖画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