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礼荣
三至湖广首膺政务的封疆大吏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乾隆帝擢升河南巡抚毕沅为湖广总督。这是他第一次担任这个要职。湖广总督主政中南,节制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位高权重,结果不久却因属下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发生了一起大案,而令其受到处分。当时,当地发生官民冲突,地方官遭遇丧命之殃。尽管毕沅紧急部署巡检司、按察使两级衙门的差役及时破案,终因杀人首犯秦国栋等人迟迟没有缉获而受到乾隆帝降旨责斥,被罢归至他曾经一度做过的陕西巡抚任上。
两年后,因荆江决口,乾隆帝复命毕沅为湖广总督,他第二次担任这个职务,还做了不少好事。除了对荆江大堤进行全面整治加固之外,他又奏请朝廷,批准修筑襄阳等处堤坝,还凿除了川江上的一些礁石、险滩,以便于云南炼出的铜经黄金水道外运,转入京城铸钱。到了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陕西安康、四川大宁发生大范围的叛乱,鉴于传言乱源始自湖北郧西,致使乾隆帝雷霆震怒。毕沅受到责罚,被贬为山东巡抚,摘去花翎,并罚交湖广总督“养廉银”(朝廷除正俸之外另按职务高低发给官员的银两)五年、山东巡抚“养廉银”三年。
这个处分是很重的,按现在的说法叫做又打又罚。此事案发川陕,与湖北没有直接的关系,乾隆帝为什么会这样苛厉地处分毕沅呢? 原来,皇上即将迎来他登基的第六十年,巴不得天下安靖、海宴河清,营造出一种万邦归顺、天下太平的祥和气氛。即使边远地区发生一点动乱,如果不予扩散,朝野上下也就只当没这回事儿,睁只眼、闭只眼罢了。如今湖北正当九省通衢,消息一经扩散,四方震动。皇帝所刻意经营的这个局面就维持不下去了,因而迁怒于毕沅,予以重罚。
翌年,湖南苗族群众在石三保的带领下,揭竿造反。原来,到了乾隆末年,由于豪绅大量兼并土地,广大百姓备受压榨,各类社会矛盾空前加剧,各种民变此起彼伏。乾隆帝觉得毕沅还是一个干才,为了平定湖湘大地的动乱局面,化解危机,再授其出任湖广总督。毕沅不由对皇帝的恩宠感激涕零,他不顾自己已是65岁高龄,亲自赶赴常德前线,部署军政要务,并又转道荆州,为前线官军督办粮饷。由于他在这关键时刻竭诚尽忠,恪尽职守,乾隆帝深表嘉勉,不仅传旨表彰,还特地赏戴花翎。毕沅贵为当朝状元,数度出任封疆大吏,他不仅极擅诗文,而且致力于搜求善本古籍,校勘辑佚,故于尽心政务、军务之外,“惟以维持风教,激扬士类为己任”,在清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由他刊刻发行的图籍典簿,如《关中胜迹图志》《中州金石志》《三楚金石志》《两浙金石志》《晋书地理志校注》等十数种,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史学方面,他聘邀当时的一批耋宿硕儒如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等网罗散逸,增补考异,裁断繁富,贯串丛残,撰修出《续资治通鉴》,为当时确立经史考证的主流地位,产生极大影响。
嘉庆元年(1796年),枝江人聂人杰等扯旗造反,连破湖北保康、来风、竹山等县,并围攻襄阳。毕沅自湖南沅陵赶赴湖北弹压,自此即在湘鄂各地往返奔波,效忠王命。次年六月,他开始出现手足麻痹的症状,嘉庆帝接到奏报,特地赐“活络丸”并派人从京城送到湘西前线。到了弥留之际,他曾撰《自挽联》一展胸襟:“读书经世即真儒,遑问他一席名山,千秋竹简;学佛成仙皆幻相,终输我五湖明月,万树梅花。”七月,毕沅病死辰州军营中,享年67岁。
嘉庆闻奏,深为叹息,诏赠毕沅为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