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环生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荆州非遗文化传承等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将文化惠民工程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强化阵地设施建设、人才队伍保障、服务产品供给等,让文化繁荣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细化分解任务,压实扛牢责任。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以满意度监测问题整改为抓手,以服务效能提升为目标,全面实施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工程,统筹推进质量提升工作。
针对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将万人文化建筑面积等指标纳入优化营商环境、公共服务满意度监测指标,开展提升行动。市县两级加大资金争取和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打造15分钟文化圈,进一步拓展服务阵地。荆州市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监利市图书馆新馆、公安县“洪流”抗洪精神主题展馆等一批文化场所相继建成开放,荆州区图书馆完成升级改造,石首市图书馆搬迁新址并投入使用。联合社会力量在景点、商圈、社区共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悦读书吧”等文化空间119家。对30个基层文化广场提档升级,扶持38支社会文艺团队。目前,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8个、群艺馆(文化馆)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27个,初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坚持示范引领,典型引路,调动地方党委、政府积极性,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服务品牌创建。松滋、公安、石首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荆州区马山镇(马山民歌)、沙市区岑河镇(书法)、石首市东升镇(民俗)、洪湖市峰口镇(五虾闹鲇、楹联文化)被评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标准开展品牌创建,“松滋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标准化试点”项目作为全省公共文化领域唯一项目入选2024年度省级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标准化试点项目。积极参与典型案例评选,荆州市2个案例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典型案例,“荆州文旅新空间 添彩群众新生活”获评全省文旅新空间培育机制创新案例,沙市码头文创园获评湖北省最美文旅新空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荆州非遗文化传承取得新突破
长期以来,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推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文化创意的转化利用,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于2006年全面启动以来,取得显著成绩。今年进一步充实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名录,组织开展了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新增第九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2项。组织开展了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等工作。
当前,荆州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人;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在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1个;省级非遗特色村镇(街区)1个。
编辑观点: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
全市各级文化部门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以高效服务为重点,强化数字赋能,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进一步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为广大市民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