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0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4版:荆州市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特别报道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用文字记录时代发展 用影像讲好荆州故事

    荆州市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活动现场。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廖梦:

    深入人心讲好新时代好人故事

    如果你问我时光倒流,想要记住什么? 我会记起那年洪湖大堤上惊心动魄的抗洪报道;记起为救落水老人牺牲的外卖小哥王静,想起那份触动亿万人泪点的青椒肉丝;会想起那方窄窄的站台前,举牌爷爷汪长荣牌子上的字、眼里的光;还会想起驻村第一书记马吉祥,想起他动听的吉他声和深入群众时沾满泥土的裤脚……

    回望采访路,我们在报道每一个正能量人物时,会尽一切可能去挖掘细节,挖掘人性深处的光辉,他们的柔情与脆弱,他们近乎天真的执着,他们的纯粹,他们的专注,让观众能够更加理解他、走近他、成为他。

    今年3月,《好人开讲》获得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荣誉感始终鼓舞着我,继续紧握手中的话筒,去讲好新时代背景下那些温热双眼、触动人心的故事。

    荆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刘秋娥:

    坚守初心新闻路上不懈奋斗

    镜头前,我们的团队看起来光鲜靓丽,但实际上,我们是新闻一线的战士。

    年初,冰雪肆虐、高速封路,我们肩扛相机、手持云台,徒步5公里,只为捕捉每一个珍贵瞬间。《夏季粮油向好》登上央视;《铲冰除雪》登上《楚天都市报》头版头条,视频点击量突破10万+,成绩背后是对新闻事业的坚守。

    我们的努力并未止步,《恒荣》美景再登央视;《通了水路通心路》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登上《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创新视频斩获湖北省“网络宣传好作品奖”。

    截至目前,荆州区上央级媒体475篇、省级10052篇、市级1127篇。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我们团队无数心血与汗水的凝结。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用镜头和笔触讲述荆州区故事,传递更多荆州区好声音。

    沙市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宋子怡:

    用心用情传播沙市好声音

    一日三餐,四季烟火,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社区(村)养老助餐服务项目”作为沙市区民生实事项目,广受群众关注。

    2023年11月22日,我们记者到沙市区胜利街道工农村社区食堂采访时拍摄了一张照片,后经新华社采用,作为《把“问题清单”变“幸福账单”——全国各地扎实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这篇文章的配图。如今,沙市区50个食堂已全部开始运营,实现城区全覆盖,群众的幸福感再次提升。

    今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深入一线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素材,用笔尖记录时代、用镜头见证发展,用心用情用力讲好沙市故事,传播沙市好声音。

    江陵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紫薇:

    流量带动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一个县级媒体,如何创新突破、赋能乡村农旅发展?江陵历史厚重,全域旅游初现雏形,如何让两者擦出火花?

    “传统文化+现代表达”为我们找到了新思路。系列微短剧《传说江陵》在“传”的形式和“说”的内容上大胆突破,以“短、平、快”的制作内容与传播特点,打开垂类内容IP热播出圈的大门,成为县域现象级文化品牌。第一季5部作品全网曝光百万+。

    流量带动销量,也带来乡村振兴新希望。今年,江陵三湖黄桃线上销售量超85%,销售额过亿元;颜闸村甘蔗线上销售量增长30%,销售额增长215万元。讲好江陵故事,我们一直在路上。

    松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陈赵明:

    夫妻搭档记录时代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5个年头。在追逐新闻事业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我的另一半,他也是一名记者。

    生活中,我们是甜蜜的小两口;到了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争执不休。记得有一次拍摄关于小龙虾的农业节目,我主张挖掘故事,以情感线串联;而他则坚持用数据来解读。为此,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草稿纸扔了一地。

    如今,我们已成长为大家眼中的金牌搭档。对农栏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助力松滋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累计增收300多万元;《职等你来》,将家门口的好职位带给更多需要的人;《创卫大家谈》,让群众从不理解的旁观者变为积极参与的主人翁。

    公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华仔:

    坚守一线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奔走在民生第一线,倾听民意、为民发声,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名记者的责任与担当。23年的风雨磨砺,记者的从业经历,不仅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成熟、视角更加高远开阔。更让我在从青年历经到中年的岁月里,认识了很多一张张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为了更好、更快解决众多民生诉求,3年来,我们殚精竭力,融一切可用平台,让栏目“情报站”资源无忧;我们连通党政职能部门,让百姓诉求由难变易,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笔下千言,落脚唯实;脚底有泥,心中有光。坚守倾听民生最前沿,架起县委、县政府为民服务连心桥。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程晓叶:

    电视问政解决群众“心”期盼

    2022年,我被抽调进电视问政工作专班。3年来,我们白天采集素材,夜晚通宵达旦编辑改稿。有无从下手的茫然,有受尽白眼的委屈,有身心俱疲的劳累,有不能陪伴家人的愧疚,当然,也有暗访片审核通过后的喜极而泣。暗访中,吃闭门羹,被当事人推搡责骂威胁,夜晚蹲守被狗追咬等心酸危险的事经历了很多,但大家事后谈起也只是呵呵一笑。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石首市融媒体中心已连续举办《电视问政》活动11场,分办和督促整改问题155个,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身为一名普通记者,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监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洁:

    人性闪光凝聚前行新力量

    17年的记者生涯就像一部长长的电影,每一个画面都刻在我心里。

    17年来,我曾在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现场奔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每一个揪心与温暖的画面。毕丽霞,从乡村代课老师到“女粮王”,我一路跟踪采访,这位女强人有过挫折、有过迷茫,但她眼中的光从未熄灭,就像守护孩子般守护庄稼、守护我们的饭碗。还有中国好人玉苏普江,这位新疆小伙在监利勇救落水儿童,他的善良跨越了地域,也成为我报道中璀璨的光芒。

    我会继续带着热爱与责任,讲好每一个监利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家乡的灵魂,有我们共同的乡愁,也是我们前行的力量。

    洪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江松:

    媒体融合追寻老区发展新足迹

    2021年5月至8月,洪湖市融媒体中心联合巴东、鹤峰、桑植、南县、铜仁等地县融媒体中心,以“红色老区·绿色发展”为主题,追寻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革命先辈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足迹。

    每到一处,两地县融媒体中心一体策划、一体编导、一体实施,网络同步直播、公众号同步推文、短视频同步推送,采访团累计行程12000多公里,直播12场次,综合报道120多篇,全媒体浏览量980万+,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10个省、自治区,60多个革命老区。

    媒体融合,我们一直在路上。自我融合、区块融合、跨界融合,县融大有可为。

  传承薪火绘就时代发展新画卷

  ——荆州市庆祝第25个中国记者节活动侧记

  □ 记者 陈雪玲

  记录伟大时代,见证历史瞬间,这是记者的责任与担当;触摸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这是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11月6日,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前夕,荆州市举行庆祝第25个记者节活动。全市新闻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属于新闻人自己的节日。

  从洪湖大堤上携手抗洪保家园的党员干部群众,到为勇救落水老人牺牲的外卖小哥王静;从举牌爷爷汪长荣牌子上的字、眼里的光,到驻村第一书记马吉祥深入群众时沾满泥土的裤脚……活动中,来自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的9名记者代表从幕后走向台前,分享各自从事新闻工作的成长经历和深入一线报道的背后故事。

  “今年3月,《好人开讲》获得了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份将小我融入大我的荣誉感也始终鼓舞着我。新的故事正在发生,我将继续紧握手中的话筒,讲好新时代那些温热双眼、触动人心的故事。”荆州市融媒体中心《好人开讲》栏目记者廖梦分享道。

  “我们肩扛相机、手持云台,徒步5公里,推出了《铲雪除冰》的现场直击报道,视频点击量突破10万+。10万+的背后,是对记者这份职责的坚守。”荆州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刘秋娥分享的故事,让大家的思绪重回今年初抗击冰雪灾害报道的瞬间。

  “如今,沙市区50个社区食堂全部开始运营,实现了城区全覆盖。”沙市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宋子怡分享了他们将镜头对准社区食堂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了“小饭碗”里的“大民生”。

  一个县级媒体,如何创新突破、赋能乡村农旅发展? 江陵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紫薇分享了他们制作的系列微短剧《传说江陵》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突破与创新。

  ……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任务。从纸端到指端、从大屏到小屏,无论传播媒介如何变化,都离不开“红绿蓝”三原色。从“光与电”到“数与网”,无论传播形态如何更迭,不变的是一代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担当。

  “做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活动中,来自市直和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的老中青三代新闻工作者,他们身着“红绿蓝”三色服装,走上属于自己的舞台,进行接力传承,发出共同的职业宣言。

  媒体融合,技术先行。当天,由长江云新媒体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自主设计的“荆彩云”传播大脑上线。

  “荆彩云”传播大脑是一个全融通媒体数字化应用实战平台。大脑核心组件为“一平台五中心”,即云平台+传播大脑指挥中心、信息资讯中心、城市数字综合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信息共建中心和数据存储中心,由此构建一体化运行数据支撑体系。该平台旨在通过技术、平台、内容、人才等全要素云共享、全方位云服务的融创机制,构建媒体神经中纽和创新发展的体系。

  传承的是薪火,不变的是初心。一代又一代荆州新闻工作者同向而行,在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轨迹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进步的是技术,不变的是使命。一代又一代荆州新闻工作者必将笃定初心、澎湃理想,以时代为底色,描绘出荆州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示范区的新画卷。

  感言

  群像

  活动现场,来自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的9名记者代表从幕后走向台前,分享各自从事新闻工作的成长经历和深入一线报道的背后故事。其实,他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的同事,不辞辛劳、坚守初心,只为讲好荆州故事、传递荆州力量。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董浩:

  我曾是一名海军战士。在大学入伍,退伍完成学业后加入了荆州广电,圆了我的记者梦。每天的工作很忙碌、很充实,也很有新鲜感和成就感。部队锻造了我的意志和责任感,新闻工作则锤炼了我的脚力和眼力、脑力、笔力。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露珠,心中有梦想、眼里有光芒。无论酷暑寒冬,我会一直奔走在路上。在路上,遇见您,遇见感动,遇见新闻。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万杨:

  成为记者这5年,我多次奔赴“招商最前线”,和招商干部一起,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穿梭,搭乘最早班的地铁、赶往凌晨4点空荡荡的机场,每天都是冲刺跑,只为不放过任何一个推介荆州的机会。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范振宇:

  我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更是一名21年工龄的老记者。21年里,我的采访足迹到达过5500多米的高原,去过祖国南方的海岛,全程拍摄过万里长江,也连续6个多星期无休地工作。

  我曾一个人使用无人机、单反、水下摄像机、手机,连续工作一天一夜;也曾突发急性胃炎深夜进了医院,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拍摄工作,带病坚持完成节目拍摄。从春夏到秋冬,用镜头与笔触记录,定格荆州大地的绝美瞬间。我为自己是一名记者而骄傲自豪。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肖若成:

  我是一名跨界的主持人,研究生毕业后逐梦四方,直到遇见荆州。这一年,我无数次地出发,从演播厅到项目建设的火热现场,追随招商大军到达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见证了荆州一次次发展的高光时刻,也感受到荆州无数朋友圈的强大力量。

  作为一名新荆州人,我想,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座城市。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明金:

  作为一名从业14年的公安记者,我始终将警营作为增强“四力”的主战场,以笔为剑、镜头为矛,与公安民警并肩奋战在维护社会安定、守护人民安宁的最前线。

  大案要案时,我随警作战奔赴一线;暖心警事时,我直扑现场深度挖掘,成为平安荆州、法治荆州建设的见证者、记录者、推动者。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苏娅:

  一转眼,工作快20年了。

  20年来,我始终坚持做好一件事:每天清晨,早早地来到直播间,与听众来一场“双向奔赴”。与环卫工人、公交车司机等一样,早晨比一般人起得更早一点。不同的是,我在电波里、在声音里陪伴大家、服务大家。无论大事小事,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儿。

  见证非凡新时代,记录巨变新荆州。我将继续用文字、镜头发声,讲好荆州招商故事,传播城市发展好声音。

  荆州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吴申畅:

  研究生毕业后,我回到荆州,成为了一名记录家乡发展的记者。我手持相机,笔耕不辍,捕捉每一次发展瞬间,描绘古城新颜,从都市繁华到田园宁静,每次变化都让我自豪。

  做记者,我见证并讲述着古城荆州的故事,向大家展现古城的魅力与活力。这份职业,让我与古城共成长,深感荣耀。

  沙市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张钧凯:

  从事记者工作已有3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单反相机到无人机穿越机拍摄,从稿件撰写到视频拍摄剪辑,每一项技能都是我适应时代变迁的必备武器。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使命,我们的角色已跨越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乃至社交媒体等多个维度,让新闻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创造体验激发思考。

  江陵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洋:

  8年来,在全县各条战线都有我采访的身影、采编的新闻。牢记党旗下的誓言冲锋在前,在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疫情、汛情、旱情、雪灾,我都身在一线,感受不易、记录温暖。同时,我也经历了江陵很多个精彩的瞬间:荆州长江公铁两用大桥的通车,浩吉铁路第一车煤在江陵下线,华鲁恒生、石化码头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这座城市发展的故事都被我用镜头记录着。

  松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邓乐:

  我是一名入行一年半的新记者,也是一名新松滋人。跨进新闻的大门,前辈们跟我说:当记者必须得勤快,练好脚力、眼力、笔力、脑力。默念着这些话,我不知疲倦地奔波在采访的路上。这一年多来,我跑遍了松滋的每个角落,遇见一个个让我感动的人物和故事,从这座城市的陌生人渐渐融入了这片热土,成为它变化发展的见证人、记录者,以笔为桨、以心为帆,去发现和书写新的精彩。

  公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承洋:

  初入记者这个职业,我是艰难的,拍摄时状况频出、写稿写到灵感枯竭,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我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但最终却没有放弃,因为在这条路上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我走进过环卫工人的清晨,倾听过驻村干部的心声,与外卖骑手并肩前行,看见了建筑工人们的汗水,感受过果农们的心情,他们都是我笔下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我有幸记录了他们的故事,也记录了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温暖,触摸人间烟火,记录时代变迁。我是记者,我会继续前行。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熊鸣:

  我曾是一名教师,跨界当记者有10年了。从教师到记者,我的角色转变了,但传递知识和真相的使命未曾改变。记者是见证人,我有幸见证了石首的发展速度;记者也是连通市民与新闻故事的桥梁,我将继续在探寻真相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监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孙雅男:

  2016年北漂回到监利,成为一名主持人。而最近这两年我成功转型,成了一名集策划、拍摄、出镜、编辑于一身的全媒体记者,由我策划打造的体验100种职业栏目让我体会到了每一种职业。8年的时光,我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媒体人,是时代的见证者,亦是参与者,更是追光者,而我也从一次次的采访体验中变得更有力量、更加丰盈。我深知,只有在路上,记者才是记者。

  洪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舒盟茜:

  2022年,我来到了洪湖这座红色小城,开始了我的媒体职业之路。两年多来,我到过田间地头,抽藕带挖莲藕,传播洪湖莲藕文化。我进过企业车间,宣传洪湖的企业建设发展;穿越洪湖的大街小巷,新时代的媒体人只有走到基层、走进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做出有灵魂、有深度的节目。我怀着满心的热爱踏上征程,无惧风雨,只为传递那些值得被铭记的瞬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