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2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3版:时事关注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AI助力!我国科学家研究催化理论获重大突破

  新华社合肥1 1月22日电11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课题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一项催化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通过揭示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本质,展示AI在催化科学研究中的巨大潜力。

  催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科学挑战是调控“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来提高催化性能,然而,传统的实验研究方法难以洞察这一复杂问题的本质并定量预测相关现象。

  在本次研究中,李微雪团队使用AI技术解决了这一困扰科学界近四十年的难题。基于多年积累,他们汇总多篇文献中的大量实验数据,通过可解释性AI算法,从材料的基本性质出发,经过迭代式的数学操作构建了多达300亿个表达式,进而利用压缩感知算法,结合领域知识和理论推导,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建立了物理清晰、数值准确的控制方程。这一方程突破性地包含了“金属-金属相互作用”这一关键新变量,揭示了该变量对载体效应的调控作用,首次完整揭示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

  据了解,该理论有效地迁移到其他催化体系中,包括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和氧化物薄膜催化剂,展示了极高的普适性。此外,该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氧化物载体在高温还原条件下包覆金属催化剂的难题。研究团队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预测了包覆现象的发生条件,不仅解释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观测到的包覆现象,还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了预测和指导。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认为,该项成果解决了多相催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难题,对高效负载型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极具指导价值。李微雪教授表示,该成果有望加快新催化材料和新催化反应的发现,推动能源、环境和材料的绿色升级,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研究人员在该研究中创新性地利用可解释性人工智能算法从实验数据中提炼出数学模型和科学原理,解决了实际科研中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视角。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