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如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1月23日,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瑛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这些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回家”
王瑛介绍,随着以互联网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快速发展,外卖骑手、快递员、家政人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目前,加入工会并录入工会系统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3万人。
今年初,市总工会以建会入会为基础,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为重点,以开展维权服务为保障,制定《关于持续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方案》。围绕该方案提出的具体任务,市总工会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扎实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采取线上线下方式,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
充分发挥工会阵地作用。通过建设职工之家、司机之家、工会驿站等,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学习、休息、娱乐等场地及相关服务。
抓牢素质提升。市县两级工会指导开展新业态职业技能竞赛,其中,荆州顺丰在第三届“顺丰杯”全国岗位技能大赛湖北决赛中获团体第一名。打造“荆江书荟”职工读书活动品牌,深入“两企三新”开展政策宣讲、阅读分享、读书交友等活动37场次。
切实履行维权服务职责。畅通维权服务渠道,通过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精准下达困难帮扶、救助资金。协调各方共同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劳动权益、工资报酬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工会组织的温暖与关怀。
荆州工会会员总数居全省第四
近年来,市总工会通过“重点建、行业建、兜底建”的三建模式,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
针对重点行业,开展百日攻坚行动。今年,市总工会与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发文,将工会实名制数据库与交通部门从业人员信息进行比对,吸纳1万余名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集中入会;针对行业特点,依托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市县两级新业态行业工会联合会,由行业工会直接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目前,全市已建立41个行业性新业态工会联合会、356个新业态群体工会组织。
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小三级”工会建设,对零散流动劳动者进行“兜底”覆盖。通过建立万达商圈工会联合会、荆鹏软件楼宇工会联合会等,吸纳2000余名零散流动劳动者入会。通过“湖北工会”微信小程序在线申报、工会服务网点扫码入会等方式,不断吸纳新会员。目前,荆州工会会员总数居全省第四。
全力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市总工会通过多项举措,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积极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了三种维权渠道:可拨打工会维权热线12351;可到属地职工服务中心咨询,律师常年提供服务;可通过“湖北智慧工会”小程序在线咨询。
推进集体协商。目前,市总工会主要在四个行业(外卖、快递、家政、物业管理)跟踪指导、督促开展集体协商工作。如指导荆州美团、饿了么外卖骑手召开协商恳谈会,建立集体协商恳谈机制。连续多年指导家政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推行“员工化”管理,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家政服务合同制度、统一的技能等级认证和星级评定制度等“九个统一”管理模式,家政集体协商案例被评为全国十佳案例。今年,市总工会还首次将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纳入跟踪督导范围。
多方合力化解劳动争议。市总工会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劳动人事仲裁院开展劳动争议诉调裁调对接工作,建立“工会+法院”“工会+人社”劳动纠纷多元化解协作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市受理办结“人社+工会”“法院+工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争议案件39起,为困难职工及农民工安排法律援助专项服务经费4万元。在劳动争议裁调外,今年还将灵活就业人员意外伤害纳入调解范围,成功调解一起意外伤害纠纷案件。
编辑观点:
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方式弹性、创业机会互联等特点。如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更需要工会组织“娘家人”的关怀和爱护。
全市各级工会要积极探索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创新举措,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结合实际做细做实帮扶救助、维权服务、岗位培训等工作,不断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过程中体现新时代工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