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1月29日
第A00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小葫芦上“烙”出大千世界

——记市级非遗项目“葫芦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远龙

  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荆州市级非遗项目“葫芦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远龙的故事,今日,本报予以转载。

  诗意的山水、腾云的祥龙、绽放的牡丹……一个个葫芦,方寸之间包罗万象。近日,记者在荆州市级非遗项目“葫芦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远龙的工作坊里,看到了其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精心创作的一件件葫芦烙画作品。

  张远龙,1948年出生于烙画世家,其祖父、父亲、哥哥均从事相关技艺。自12岁起,张远龙就随父辈学习葫芦烙画。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以葫芦为载

  体、烙刻为手段,以针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为辅助,成品色调多样、层次丰富,是艺术和自然材质的完美结合,古称“火针刺绣”。由于“葫”与“福”字谐音,“葫芦”谐音“福禄”,常以其象征福禄吉祥、大富大贵,因此,葫芦制品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葫芦制品的“出炉”并非易事,尤其是葫芦烙画,既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还要对烙画的工具十分熟练,讲究“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张远龙采用的是原生态葫芦,他说,荆州湿气重,本土生长的葫芦水分多、壁薄,不适宜制作葫芦烙画。为寻找适宜烙画的葫芦,他常到山东、河北等地的农村寻访,每次外出归来,都会背回一麻袋形态各异的葫芦。

  多年来,张远龙执着于葫芦烙画艺术,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手握电烙铁,一点一触间,线条行云流水,流畅自如,深浅浓淡,韵味十足,每一道烙痕都记录着他的匠心与智慧。

  2006年,张远龙摘得湖北省第二届民间绝技绝活大赛金奖;2013年,其作品“八仙过海”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银奖;2013年,张远龙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

  据史料记载,荆州葫芦器制作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荆州葫芦器制作工艺走向繁盛,并逐步形成特有的地方风格。

  张远龙说,学习葫芦器制作技艺,是一个长期、枯燥的过程,学习者往往要日积月累,才能把握其中的要领,“要自己一个人静下心来去慢慢地学,还要有耐心。”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远龙希望这项曾经璀璨的技艺能够延续、传承下去,焕发新的生机。2012年,他接受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美术技能传承基地、荆州创业技工学校的邀请,入驻开设工作坊,将毕生所学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如今,张远龙已在学校带教12年,所教的学生不少于2000人。

  编辑观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是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动态的“活的生命体”,对服务百姓民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希望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携手,做好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让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弘扬,在研究中得到保护,在创新中得到发展,让非遗不仅守得住,更能“活”起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