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业圆
在泽国的柔波里,有一副渔具在水草丛中恬静地躺着,它怀揣日月之光华,像一颗夜明珠,吸引了无数水族生灵好奇的眼睛。
它就叫花篮。
风平浪静的时候,装着编织好的几十个篾制花篮,渔民中的竹器艺术家披着朝霞的云衣,驾着悠悠小船出发了。觅一处水草茂盛的水域,花篮捕鱼人一边撑船,一边投放。每放置一个花篮于湖中,如同在封闭的水世界开了一扇窗,那幽暗的草丛深处便生出来一个花枝摇曳的镂空图腾,仿佛是底层生物的休闲室,又是蹲守猎食鱼类的宴会厅。这种智慧型捕捞业,沿湖只有几家会编织花篮的手艺人以此谋生,是竹器工艺的传承,也是渔业文化遗产中最耀眼的篇章。其渔具制作工艺复杂,作业中又不便于管理。虽然捕鱼轻松有效率,但不像大钩晾网那么耐用,易遭损坏。容易被过往船只发现,渔获常常会成为别人的下饭菜。早前湖乡流传一句顺口溜:见到花篮不提,不是苕就是傻。
花篮,普及率虽不高,但回报率却很高,它有水乡“聚宝盆”的美誉。
如果你目睹过花篮躺在水草丛中,它那圆柱体的造型和镂空的身体,像一座造型别致的水榭,是螺蛳、鱼儿们的驿站。以水为媒的花篮,有很多梭形的花格,每个格子里都藏着一颗星星,折射出一缕缕微光,使它所在的那片水域晶莹通透,恰好点燃了水生动物们的游乐兴趣,它们无论如何也要进到这座光的迷宫,以治愈它们日子里的黑暗与焦虑。草丛中的贝壳类生物来了,它们旋转在花篮的篾条上,像跳广场舞似的,展示着它们发富的身姿。喜食螺丝的黄骨鱼来了,它们成群结队,有时把整个花篮挤得水泄不通。风和日丽,渔民下湖撩花篮。鱼汛旺季,两个花篮就能取一舱鱼。过两三天,再来提花篮,又是一舱。花篮渔船设有活鱼舱,无论水路多远,鱼都不会死伤。运到集市特别抢手,是湖鲜市场的俏货。
花篮,虽然制作成本不高,但制作技术却很高。它全身是竹材料,包括绞口的线也是用青篾制成。在塑料制品还没有普及的过去,我们日常用品中的鱼篮、鱼篓、筲箕、箩筐等都是篾制品,只是花篮制作时,对篾的质量要求更高。一般取竹青,柔韧性能好,耐晒耐腐蚀。如果没有人为的踩踏,一个花篮可以使用两三年不坏。
洪湖花篮,由两个半圆柱形篾制品拼接而成。在拼接圆形扎口时,会留一段空格不系扎线,借着篾制品的柔韧性,人工按压出一道裂缝,便称其为花篮的暗门,是渔获的出口。花篮大小不等,根据不同季节,会制作不同型号的花篮。我见过的大花篮有一庹长,两围粗,两端设置圆口鱼门。鱼门是竹签编排而成的圆锥形,锥体底部向外,锥尖朝里。鱼顺着锥体往内钻,会顺势挤开锥尖体的签梢,易进不易出。专业名词叫须。
花朵向往灿烂地绽放,鱼儿憧憬喧哗的聚会。渔家正是利用了鱼性喜欢扎堆的弱点,创造发明了花篮。这种渔具名称喜庆,造型唯美,捕获全程无伤害,所以,城里的人称施花篮的渔家是捕捞的艺术家。
花篮本着捕大漏小的生态平衡原理而设计。它浑身的网格能让小鱼自由进出。大鲤鱼为了嚼一粒贴在花篮内的小田螺,它会沿着花篮打圈,直到发现有鱼门,便欣喜地钻进去,从此遭遇透气式的软禁。而大鳜鱼为了捕食待在花篮里的鲫鱼,更是静悄悄地潜伏进去,满以为自己到达了龙王的餐厅,却不知成了人们的盛宴。讲到这里,我想你一定会同意我的分类:花篮,是智慧型渔具。它不像丝网百般纠缠,也不像鱼叉那样凶狠。它是以自然生态食物链为诱饵,捕捞没有一丝一毫残忍的痕迹。花篮渔业,直到把活鲜运上市场,整个捕捞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不伤及一片鱼鳞。从远古一直沿袭至上世纪80年代,花篮捕鱼业才逐渐被迷魂阵、电捕捞所取代。这两种“断子绝孙”式捕捞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让祖祖辈辈靠湖而生的沿岸渔民陷入了生活的囧境。幸亏,保护湿地的东风及时吹到,才拯救了水产资源濒临灭绝的洪湖。
花篮,今天虽然退出了天然捕捞的大舞台,但它那颗仁慈的、通透的晶莹之心永远映照着水乡,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美丽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