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培育壮大淡水渔业、优质稻米、菜籽油、生猪4条市级重点产业链,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这些年,荆州认真解答“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这道考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最强引擎。
宜居宜业——以县域为突破,加快高质量“蝶变”
强县必须强县城。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就地城镇化?
以品质塑城,加快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石首市充分发挥交通对城镇化空间格局的优化完善作用,以创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为抓手,对外打通大动脉;对内畅通微循环,城区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加快建设乡镇与高速入口、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配送体系。
加快县城功能品质提升。公安县黄山头镇以“擦亮小城镇”行动为抓手推进城镇功能品质提升。一方面,围绕以荆江分洪工程——南闸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空间,开发水利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月亮湖省级小微湿地公园,全面展示黄山头镇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开展幸福渠硬化亮化工程,疏浚灌溉沟渠,检修泵站涵闸,着力完善集镇范围内的房屋外立面改造。
加快公共设施提标扩面。荆州区以创建湖北省旅游名镇、名街、名村为抓手,不断丰富文旅内涵,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商业布局,改善交通,着力提升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观光,激发消费活力。
以公共服务留人,推进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双进”。荆州全市纳入教联体建设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占比达90.43%。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1+6”数智化病理诊断中心初步建成运行,县市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扩容提质,构建城区15分钟、乡村5公里就业服务圈,培育33个劳务品牌,18个入选省重点劳务品牌资源库,2023年,荆州就业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持续优化提升养老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全市特困老人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共同缔造——集群智汇民力,和美乡村入画来
调动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是实施强县工程的重要抓手。
江陵县资市镇青山村的幸福密码,就藏在红墙黛瓦中。该村依托楚王行宫遗址,打造“共享农庄”,将闲置粮仓蜕变为“青山猎云居”,在废弃荒地上建起“楚王游猎场”,把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全体村民共享收益分红,昔日的落后村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网红村。
青山村是荆州实现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缩影。松滋推进农村小型项目“三个三”等6项试点,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严格执行22条措施,持续为基层赋能减负,构建了“3+11+N”多元解纷体系,成功创建“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县”,2023年群众安全感测评位居全省前列;沙市区推行老旧小区改造与治理“四个三分之二”工作法,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主角”,同时推行“一楼两长”+“三进”机制,选派楼栋党小组组长、楼栋长7221名,推动组织进小区、党员进楼栋、服务进家门,服务居民20万余户。
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荆州探索出一条创新的乡村治理路径。从环境面貌之变到群众精神面貌之变,从干部作风之变到基层治理格局之变……“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催生新气象,提升了群众可见、可感、可触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域兴则国家强。荆州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表示,荆州将加快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更好服务“三农”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关键,奋力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荆州力量。
(原载1 1月26日《农民日报》)